乌兰乌素:特色产业筑起“四好”新牧区

发表时间:2016-05-14 22:12:22    来源:

吉米斯花,图门吉日嘎拉,规模经营户;斯庆巴拉,卫生室,村医;巴图布赫,奶食品生产销售户……在路边不时出现的棕色路牌上,都标有这样的内容和指示方向的箭头。不远处,是一户户散落于草原上的牧人家。

这道独特的风景,是记者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采访时所见。草原上的牧民居住分散,乌兰乌素也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这一特点,确定了“一户一特色”的发展原则,引导牧民结合自家实际和特长发展,既有效利用了现有资源,增加了收益,也保证了经营、生活两不误。

时尚且具民族特色的整体家装设计、大气前卫的家具,现代化的喷灌设备和自动饲喂系统,在宽敞明亮的门厅里骑着独轮滑板车“奔驰”的孩子……图门吉日嘎拉家给人的感觉,与记忆中传统牧民家的印象不同。被确定为规模经营户的图门吉日嘎拉家有5000多亩草场,是乌兰乌素发展草原特色文化旅游业培育的30多户重点户之一。

距鄂托克旗旗府所在地乌兰镇不过40公里远的乌兰乌素拥有一望无际的优质草原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荣乌高速和109国道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平整的村道贯穿南北。在这个有203户常住户的嘎查,牧户大都拥有面积广阔的优良草场,世所公认的优秀畜种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是这里牧民的养殖主打品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乌兰乌素的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起点。

旗、苏木、嘎查三级的一致认可和认知,周详的发展规划,“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乌兰乌素的草原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既有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又得到了硬件建设的助力。

如今,通到家门口的柏油路将“牧家乐”、文化户、奶食品生产销售户、特色养殖户、超市、卫生室等重点特色户和嘎查内的主要景区都串联了起来;新建的50吨水塔和高位水池各1座,10.4公里的输水管道,新打的3眼机电井,让更多牧民家供上了自来水;2014、2015两年间新建改造的108户住房(其中新建82户),不仅使牧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许多牧户家也具备了开展“牧家乐”的接待能力……

“2000年我就开始做奶食品了,都是用自家产的羊奶做的。”奶食品生产销售户娜仁图雅告诉记者,“现在我做的奶食品被周围的牧民就买完了,光卖奶食品年收入2万多吧。做奶食品出点辛苦,比直接卖羊奶强。”她说,“去年我们把旧房子拆了,花了23万(元)盖起了149平方米的新房,政府给补贴了5万(元),秋天我们家也开起‘牧家乐’了。”除了照料家里养的400多只羊、做奶食品,娜仁图雅还是旗文联手工艺术品协会会员,业余时间做些民族特色浓郁的刺绣,日子忙碌而充实。

根据指示牌的指示沿着道路没走多远,路边一处气派的房屋外墙上红色的“卫生室”三个大字提醒记者,这里,应该就是嘎查卫生室了。

房屋的女主人是刚进不惑之年的斯庆巴拉,她也是嘎查卫生室的“主治医”。1997年从内蒙卫校毕业后她就当起了村医,领着嘎查里给发的补助和工资。期间,她也曾到旗里的个体诊所工作过,觉得不如回家放羊、当村医,就又回到了村里。她家的新房子是2014年盖起来的,去年,政府补贴了5万元她自己拿出了2.5万元,在她家房子的西侧连接新建了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卫生室干净明亮,诊室、治疗室、药房等一应俱全,村里牧民有个头疼感冒的小毛病或需要点常用药,都可以在这间卫生室解决。根据嘎查牧民分散居住的实际情况将卫生室建在村医家也是乌兰乌素让规划“接地气”之举。“如今,种地浇水都是机械化,放羊有时也雇人帮忙,我这卫生室也有点收入,也不累不忙。”斯庆巴拉觉得日子很舒心。

“在发展好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养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牧家乐’、文化户、奶食品生产销售户、特色养殖户(骆驼养殖、马奶生产、五畜养殖)、果树蔬菜种植户、规模养殖大户,实现牧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牧民收入稳定增长。” 如今,乌兰乌素的产业发展规划已初见成效,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5万元,草原特色旅游业初成体系。

在乌兰乌素,随着特色产业的起步和更多软硬条件的完善,创建“生态好、生产好、生活好、环境好”,筑起现代农牧业与文化旅游业互补共荣的新牧区,正在由蓝图一步步变为手可触及的现实。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