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市文化机构

发表时间:2016-08-07 22:11:10    来源:《东胜市志》

行政机构

一、市文化局

1950年4月,县人民政府设立民教科。11月,民教科分设为民政科和文教科。文教科负责全县文化、教育工作,共有工作人员6人。李直哉任副科长。1956年4月,文教科分设为文化科与教育科,文化科人员4人。1958年5月,文化科和教育科合并为文教局。1959年1月,文教局与卫生局合并为文教卫生部。1960年2月,文教卫生部分设为文教局和卫生局。1962年4月,文教局和卫生局合并为文教卫生科。1964年5月,文教卫生科分设为文教科、卫生科。1968年2月,文教科撤销,县革命委员会生建部下设文卫组,5月改为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下设文教卫生办公室,10月撤销文教卫生办公室,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教育革命领导小组与卫生组合并为文教卫生办公室。1970年10月,撤销文教卫生办公室,政治部下设文教组。1973年3月,撤销文教组,成立文教局。1979年3月,文教局分设为文化局和教育局,文化局定编为7人。1987年12月,市文化局内设人秘股、办公室。1988年,市文化局先后下设文物保护管理所和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两单位人员由文化局人员兼职,合署办公。1990年,市文化局共有职工14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

二、市广播电视局

1976年9月22日,县革命委员会设立广播事业管理局,数日后改为县广播事业局,王清玉任副局长。广播事业局与县广播站为一套人员,合署办公,对外挂两个牌子,局、站共有人员14人。1984年3月,改设为市广播电视站,对外挂广播电视局牌子。1986年8月,恢复市广播电视局,仍与广播电视站合署办公。1990年,广播电视局、站设有编播部、广播电台、电视差转台和办公室,共有人员31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

三、市档案局

1977年2月,中共东胜县委设立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为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共有人员3人,刘新阶任副科长。1980年8月,改档案科为档案局,局、馆共有5人。1984年3月,裁撤档案局,对外挂档案局牌子。1986年8月,恢复市档案局建制,由中共东胜市委办公室主管。档案局和档案馆仍合署办公,增编为15人,实有13人。1988年5月,市档案局、馆由中共东胜市委办公室主管改属市人民政府主管。1990年,档案局、馆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股、编研股和查阅利用股,人员增至18人,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

文艺团体

一、专业文艺团体

县文艺工作团 县文艺工作团成立于1960年8月1日,由15人组成。文艺演出以二人台为主,同时演出歌舞等。1961年11月县文艺工作团解散,设备及部分人员移交给县城关业余剧团。

市歌剧团  1966年3月,成立县乌兰牧骑,有11人。以后人员、设施逐步发展。1973年有17人,1975年招收学员10人,1982年4月又招收试用学员6人,同年,增建办公室、宿舍和食堂,添置1万多元的服装道具,购置大汽车1辆。1983年3月,县政府决定,县乌兰牧骑由过去以演出音乐舞蹈为主转向以演出二人台小戏为主。是年,人员发展到26人。1985年1月,伊盟歌剧团下放东胜市,与市乌兰牧骑合并,改建为东胜市歌剧团。1990年,歌剧团有人员41人,其中,三级导演2人,三级演奏员1人,三级演员1人,四级演员5人。

伊盟晋剧团  1948年冬,中共伊东工委成立了准格尔旗剧团,1949年11月改编为伊盟剧团,编制45人,团址设在札萨克旗新街镇。1950年10月伊盟剧团迁至东胜,1951年1月1日改为伊盟文艺工作团,编制增到80人,内设戏剧队、歌舞队、乐队和总务股。1954年9月分设为伊盟实验晋剧团和伊盟文化工作队,伊盟实验晋剧团编制44人。1958年8月,伊盟实验晋剧团改名为伊盟晋剧团。1971年1月,伊盟晋剧团与伊盟歌舞团、杂技团合并为伊盟文工团。1979年5月又单独设立伊盟晋剧团。是年,伊盟晋剧团下放准格尔旗,并入准格尔旗晋剧团。1980年又收编为伊盟晋剧团,并将团址迁回东胜。1990年,伊盟晋剧团演职人员共53人,内设演员队、乐队、舞工队、办公室和艺委会。

鄂尔多斯歌舞剧团  鄂尔多斯歌舞剧团的前身为伊盟文工团歌舞队。1954年9月,伊盟文工团分设为伊盟文化工作队和伊盟歌舞剧团,伊盟歌舞剧团编制为55人,内设歌舞队、戏剧队和乐队。1961年2月改名为伊盟歌舞团。1971年1月,伊盟歌舞团与伊盟晋剧团、杂技团合并为伊盟文工团。1974年文工团内设歌舞队。1979年5月又单独设立伊盟歌舞团。1988年8月,伊盟歌舞团更名为鄂尔多斯歌舞剧团。1990年,鄂尔多斯歌舞剧团共有演职人员116人,内设办公室、编导室、合唱队、舞蹈队、乐队、舞台工作队和蒙语歌剧队。

伊盟杂技团  1958年5月,将1956年成立的杭锦旗杂技团接收改建为伊盟杂技团,并将团址迁至东胜,共有人员17人。1960年人员发展到44人。1971年1月,伊盟杂技团与伊盟歌舞团、晋剧团合并为伊盟文工团。1979年5月又单独设立伊盟杂技团,定编40人。1986年5月,伊盟杂技团撤销。

伊盟歌剧团  1979年5月建立伊盟歌剧团。1985年1月伊盟歌剧团下放东胜市,与市乌兰牧骑合并,改建为东胜市歌剧团。

二、民间文艺组织

职业戏班 民国22年(1933年),县境第一区神山豁子农民杜九拴从后套学艺归来,组织起一个民间职业戏班。戏班由5人组成,其中演员2人,乐器伴奏3人。乐器和服装道具极简,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和少许陈旧头戴、披肩、扇子、霸王鞭等。在东胜城乡和邻近地区演出二人台等剧目。1950年戏班解散。

民国28年(1939年),陈玉锁从山西大同来到东胜,组织起一个民间职业戏班,主要演出晋剧。演员人数不固定,通常20多人,最多时达30余人,服装道具较齐全。陈玉锁死后,其子陈有财接替班主。1950年戏班解散。

城镇业余文艺组织 民国29年(1940年)夏,绥远省社教推行组组织东胜城内商界及政界人士近20人成立沙漠剧团,在城乡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次年,由于剧团内的部分地下共产党员被捕,剧团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组建的业余文艺组织主要有县第一小学文艺宣传队、城关业余剧团、县文化馆主办的各种文艺团队、县财贸系统职工业余文工团、伊盟羊绒衫厂文艺队等。

县第一小学业余文艺宣传队组建于1950年,队员一般为20多人,1952年停办。

城关业余剧团于1952年自发组建,演员多为城内居民中的艺人。1960年有演员10多人。1964年解散。

县文化馆的文艺组织,多年来时办时辍。1952年12月组建文艺宣传队,由15人组成,到1953年3月解散。1977年冬,以原盟晋剧团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艺人为主,组织了一个业余晋剧演出队,不久停办。1978年6月,以原县城关业余剧团艺人为主组建了一个二人台演出队,有演员10余人,同年8月解散。1979年12月,以文化馆、盟群艺馆文艺辅导人员为主组织了一个话剧团,翌年5月解散。1979年文化馆还组织了一个东胜地区业余文工团,1983年改建成东胜地区业余演播团,1984年演播团解散。

县财贸系统职工业余文工团成立于1960年5月。团部设在中共东胜县委财贸部,下设编导股、总务股、剧务股、指导股及二人台队、京剧队、晋剧队、杂技队、话剧队、歌舞队、音乐队。于1961年解散。

伊盟羊绒衫厂业余文艺队组建于1981年11月,演员不固定,根据需要从各科室、车间选拔。文艺队装备较好,多次在盟内外文艺会演中获奖。仅1989年参加伊盟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调演就荣获各项奖励20项。

农村业余文艺组织  1952年,全县农村组建业余宣传队4个83人。1958年农村业余宣传队、剧团发展到93个。至1966年这些农村业余文艺组织解散。其间,办得较突出的是泊江海子人民公社业余剧团和神山人民公社业余剧团。

泊江海子人民公社业余剧团的前身为东胜县第三区第五行政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于1952年组建,有演员10多人。1954年改名为第三区桃力庙乡业余文艺宣传队。1958年9月改称东风人民公社业余剧团,剧团办有砖厂1处。翌年,随着公社名称的改变,剧团先后又改称为桃力庙人民公社业余剧团、泊江海子人民公社业余剧团。1964年该剧团解散。

神山人民公社业余剧团于1953年建立,始称第一区第一行政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有演员10多人。1954年改名为第一区白泥渠乡业余文艺宣传队。1955年扩建成白泥渠乡业余剧团,内设音乐组、服装道具组、剧务组和宣传组,演员20多人。1958年9月更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业余剧团,1959年1月改名为白泥渠人民公社业余剧团,1962年6月改称神山人民公社业余剧团。1964年该剧团解散。

事业设施

一、民众教育馆

县民众教育馆成立于民国28年(1939年)12月1日,绥远省东胜社教推行组组长袁汝勤兼任馆长。馆址设于东胜城内东街。民国34年(1945年)县民众教育馆共有5人,其中馆长、干事、助理干事、雇员和公役各1人。民国36年(1947年)6月,县民众教育馆撤销。

二、文化馆

1950年6月成立县人民文化馆,馆址在东胜城内十字街西北角(今宝日陶亥西街1号处),当时借用民房3间,定编4人,实有1人。1951年上半年,在原址翻建县人民文化馆,共计91平方米。1952年工作人员增为4人。1953年4月,县人民文化馆被绥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定为乙等文化馆,定编9人,年底实有7人。1954年9月10日,按照中央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各地文化馆名称的规定,县人民文化馆改名为县文化馆。1968年县文化馆裁撤。1971年10月1日恢复县文化馆。1974年5月在今鄂尔多斯西街1号处始建县文化馆楼,翌年5月1日竣工,主楼6层,配楼2层,总使用面积1430平方米。同时,充实了办公设施,添置了4000多元的戏剧服装、乐器。1976年2月4日,县文化馆定编20人,内设宣传组、文艺组、图书组、后勤组。1978年底县文化馆实有16人。1979年9月28日,县文化馆图书组分出,设为县图书馆。1982年10月19日,县图书馆并回县文化馆,复为文化馆图书阅览组。1987年6月3日,图书馆阅览组从文化馆分出,改设为市少儿图书馆。1988年,市文化馆实行小组承包制。1990年3月28日,市文化馆内设文艺辅导部、美工部、群众文化工作部、第三产业部和办公室。共有人员22人,其中放映技师1人,馆员1人,助理馆员5人,管理员14人。设馆长1人。

三、俱乐部

1956年5月,在第三区桃力庙乡民族联合社试建了全县第一个俱乐部,至年底,全县共建俱乐部25个。1957年全县保留俱乐部14个。俱乐部多数内设图书室、读报组、收音组、文艺组或演出队。1958年,全县城乡共建起俱乐部48个。1965年发展到112个,其中城镇19个,农村93个。1966年后半年俱乐部停办。

四、文化站(室)

市流动文化站 市文化馆流动文化站于1980年2月建立,始称东胜县农民业余民间歌剧团,同年7月正名。流动文化站实行自负盈亏,馆办公助。内设文艺演出队、摄影图展组、电影放映组,人员共17人,配有文化车1辆。流动文化站于1982年5月解散,1983年5月恢复,1985年底停办。

乡文化站  1981年,巴彦敖包公社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公社宣传文化站,配有文化车(手扶拖拉机)1辆。1982年,泊尔江海子、柴登和塔拉壕3个公社建起了宣传文化站。1983年,全县10个公社普及了宣传文化站。1985年,将乡宣传文化站统一改名为乡文化站。截止1990年,多数乡文化站办成了集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科普和文体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站。全市乡文化站主要设施有:影剧院(场)9座,其中室内影剧院2座,露天影剧场7座;文化车8辆,其中机动车7辆,畜力车1辆。各乡均配有文化干事,其中助理馆员1人,管理员2人。

村文化室  1982年,全县有生产大队文化室3个。1983年增至13个。1988年,全市有村文化室35个。1989年,文化室与文化户联办的形式增多,文化室的活动比较活跃。至年底,全市共有达标的文化室14个。

全市的文化室办得最出色的为塔垃壕乡塔拉壕村文化室,多次受到各级团委、妇联、文化及武装部门的表彰。

五、群众艺术馆

伊盟群众艺术馆于1978年9月建成,当时称伊盟群众文化馆。1979年4月20日,改名为伊盟群众艺术馆,有人员14人。1980年10月,伊盟展览馆并入伊盟群众艺术馆。合并后的伊盟群众艺术馆,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内设文艺辅导部、调研编创部、资料室和办公室。1989年1月1日,伊盟群众艺术馆内部改设为文艺部、美术摄影部、调研部、文化娱乐服务部和办公室,编制42人,其中有馆员14人,助理馆员5人,管理员4人;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

六、展览馆

60年代末,成立伊盟展览办公室,盟展览办公室设在中共伊盟盟委党校。1976年上半年,伊盟展览办公室改设为伊盟展览馆,人员配备7人,设馆长1人,副馆长2人。1980年10月,伊盟展览馆并入伊盟群众艺术馆。

七、报社

东胜简报社 民国29年(1940年),国民党中宣部在东胜设立报社,编办《东胜简报》。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报社迁到包头,改办《包头简报》。

东胜报社 东胜报社成立于1958年5月1日。东胜报社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总编辑由中共东胜县委宣传部部长苏汉源兼任。1959年4月6日,刘占宽代理东胜报社副主编。同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县级不办党报的精神,东胜报社撤销。

鄂尔多斯报社  1936年,中共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地委在定边创办《蒙古报》。1945年,《蒙古报》由中共伊盟工委负责编办。1949年9月1日,《蒙古报》更名为《伊盟报》,报社社址设在札萨克旗新街(今伊金霍洛旗新街)。1950年10月,报社迁至东胜,1951年撤销。1956年恢复伊盟报社。1957年4月3日,改社名为鄂尔多斯报社。1958年,报社人员共25人,办公室5间。1986年报社人员增至220多人。1988年10月,报社内设部、室、厂由16个缩减为14个,主要有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编办公室、新闻部、副刊部、通联部、新闻资料研究室、记者摄影部、广告信息部、印刷厂。设有社长1名,副社长3名。1989年底,报社实有237人。1990年1月,下达编制数为220人,其中印刷厂112人。

八、广播台(站)

东胜人民广播电台  东胜人民广播电台隶属市广播电视局,于1986年5月开始筹建,1987年12月1日建成试播。台址建在城区北满都海巷伊盟工商银行北,占地10亩。发射机房、收讯机房、播音室、录音控制室、值班室、办公室等占地240平方米。土建和设备共投资21万元。有76米高发射塔1座,1千瓦中波调频调幅两用发射机2部。一机试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频率900千赫,电波幅射半径100公里。设台长(兼职)1人,机房主任1人,副主任1人。到1990年,业务人员共有6人。

鄂尔多斯广播电台  1958年下半年开始筹建伊克昭人民广播电台,1959年7月1日开机播音。频率1530千赫。电台内设汉编组、蒙编组、文艺组、机务组和办公室,共有人员30人。1961年8月电台撤销。1971年1月1日重建电台,呼号为“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伊克昭转播台”,频率1140千赫,全台有职工29人。1981年5月1日,伊克昭转播台开始自办节目,改呼号为“伊克昭人民广播电台”,频率1188千赫。1983年7月1日,在东胜县塔拉壕公社境内开始兴建伊克昭人民广播电台新的发射台,1984年发射台竣工。同年,伊克昭人民广播电台内部机构设置有编审办、办公室、发射台、控制台、记者部、新闻部、文艺部、专题部、通联部、播出部。人员共128人。1986年3月,电台与电视台机构分设。1989年1月1日,伊克昭人民广播电台改名为鄂尔多斯广播电台,下设14个科级机构,全台有职工139人。

县收音站  1950年,绥远省人民广播电台给东胜县分配来1台5042型直流超外差收音机,同时从绥远省调来收音员陈文泉,东胜县旋即成立收音站。1953年秋,王志国接替收音员工作。1956年11月,县收音站并入县广播站。

市广播站  1949年冬,在札萨克旗新街建立伊盟收音站。1950年迁至东胜。1955年冬,伊盟收音站发展成伊盟有线广播站。1956年11月15日下放东胜县,遂更名为东胜县广播站。1963年3月,县广播站设广播电器修理服务部,有专职人员2人。1965年县广播站实有6人。1976年,县广播站归新成立的县广播事业局领导,局、站一套人员,合署办公。1984年3月,裁撤广播事业局,设广播电视站。1989年又设为广播站,下设编采部、播出部。

乡广播放大站  1969年10月,在泊尔江海子公社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有线广播放大站。1970年,羊场壕公社和塔垃壕公社广播放大站建成。1971年底,全县7个公社都建起广播放大站。1976年,新分出的添尔漫梁、板洞梁和潮脑梁3个公社也都建起广播放大站。至此,全县10个公社都设有广播放大站。1977年,全县广播放大站共有20名专职人员。1984年1月1日,羊场壕乡广播放大站撤销。1986年,添尔漫梁乡广播放大站瘫痪,停止转播。1990年,全市共有乡广播放大站8个,人员17人。

九、电视台

东胜电视差转台  1984年1月27日,伊盟广播事业局将设在市文化馆楼上的10瓦电视差转机移交给市广播事业局,同年3月成立东胜电视差转台,通过九频道转播包头电视台的电视节目。1985年6月,安装了1台50瓦电视差转机,设备有22英寸监视机1台,14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音频器1台。配备台长1人,工作人员1人。

鄂尔多斯电视台  1974年9月27日,在东胜县塔拉壕公社神山建成伊盟电视转播台。1976年定名为伊克昭电视台,编制8人,隶属伊盟广播事业管理局。1980年扩建伊克昭电视台,立发射铁塔1座。1985年,伊克昭电视台有采录设备7套,剪辑设备3套,小型演播厅1个,有职工73人。1986年3月,伊克昭电视台与伊克昭人民广播电台机构分设。1989年1月1日,伊克昭电视台更名为鄂尔多斯电视台,内设行政办公室、编辑部办公室、新闻部、专题部、技术部、蒙编部、电视剧部,播控中心、发射台、经营部,共有人员101人,配备台长1人、副台长2人、台长助理1人。

十、电影发行放映机构

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  1961年建立县电影放映站,1963年1月1日成立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1965年管理站实有8人。1980年9月10日,县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改名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实行企业编制,内设办公室、发行宣传股、放管检修股。1987年12月19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设为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90年全站有9人,其中放映技师1人,放映副技师2人,助理经济师1人。

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1952年10月成立伊盟中苏友协电影队,有人员3名。1954年改建为内蒙古自治区电教总队伊盟中心队,下设2个电影放映队。1955年3月1日,在伊盟文教处内设立电影放映网管理站,编制2~3人。电影放映队发展到5个。1957年2月成立伊盟电影经理部,人员7人。1958年初,伊盟电影经理部撤销。1959年4月1日成立伊盟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1961年1月,伊盟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站改设为伊盟电影发行站。1963年7月,撤销伊盟电影发行站,设立内蒙古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伊盟分公司,下设发行宣传股、放管技术股、计划财务股和电影器材供应股。1989年1月1日,伊盟分公司由本单位职工黄沙承包,内设业务部、办公室、服务部,伊盟分公司改名为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人员27人。1990年初,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内设机构为放管拷贝科、发行宣传科、财务统计科、办公室和业务研究室。

伊盟科教电影站  1981年,伊盟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科教电影站,代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向全盟发行科教影片。

乡电影放映队  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给全县7个公社每社无偿调拔8.75毫米脚踏发电电影放映机1部。1970年,巴彦敖包公社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公社电影放映队。1973年,漫赖、柴登、罕台、羊场壕、塔拉壕等公社先后建起电影放映队。1975年,塔拉壕公社红泥塔大队也建起电影放映队。1977年,板洞梁、泊尔江海子、添尔漫梁、潮脑梁等公社建起电影放映队。至此,全县10个公社全部建起了电影放映队。80年代中期以来,各放映队先后将8.75毫米电影放映机更新成16毫米电影放映机。1990年,全市除布日都梁乡和塔拉壕乡红泥塔村电影放映队解体外,其它各乡仍保留电影放映队,均用16毫米电影放映机。

机关、厂矿、学校电影放映队  1958年伊盟工会建起电影放映队,后移交伊盟石油一厂。1961年伊盟石油一厂下马,将电影放映队移交给酸刺沟煤矿。1962年伊盟工会又将这个电影放映队收回。1965年这个电影放映队再次下放给酸刺沟煤矿。1971年,伊盟机井队、内蒙古104地质队建起电影放映队。1974年,东胜发电厂、伊盟医疗器械厂建起电影放映队。1975年,伊盟知青办、东胜县知青办、伊盟科委、伊盟建筑公司建起电影放映队。1976年,伊盟治沙造林站建起电影放映队。1977年,伊盟卫生学校建起电影放映队。1978年,伊盟师范学校、伊盟民族中学建起电影放映队。至1979年,全县机关、厂矿等单位电影放映队发展到23个。80年代,电影放映事业逐年衰落,电影放映队陆续减少,至1990年,机关、厂矿电影放映队只保留伊盟纺织公司电影放映队。

十一、影剧院

人民影剧院  1956年10月,在今鄂尔多斯西街北建成伊盟人民委员会礼堂(后改称伊盟公署礼堂),建筑面积1457平方米,设座位800多个。1957年6月,礼堂安装1台无极牌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成为全盟第一个室内影剧院——东胜人民影剧院,由伊盟电影经理部管理。后经过翻修,影剧院座位增加为1024个。1984年8月1日,影剧院由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管理,下放东胜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管理。遂改名为东胜市人民电影院。1987年12月19日,市人民电影院改名为市人民影剧院,设经理、副经理各1人,共有人员15人,其中,发电技师1人,放映技师1人,放映副技师1人,放映宣传助理编辑1人,员级1人。1982年2月,人民影剧院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先进影剧院。

工人俱乐部  1957年8月,在今准格尔南路东鄂尔多斯博物馆处建成伊盟工会影剧院,总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设观众席1050个。1958年4月1日,安装长江303移动式35毫米电影放映机开始营业。是年,该影剧院由伊盟总工会移交东胜市总工会管理,并改名为工人俱乐部。1984年,共有人员14人。1986年7月,工人俱乐部由市总工会移交伊盟总工会。次年,工人俱乐部被撤销,其建筑设施被拆除,新建鄂尔多斯博物馆。

东胜影剧院  1979年5月21日,将座落在今宝日陶亥西街9号处的县革命委员会礼堂移交县电影管理站管理使用。9月15日改称东胜电影院并正式营业,有人员9人。1987年12月19日,东胜电影院更名为东胜影剧院。1990年,影剧院有13人。

伊克昭军分区礼堂 伊克昭军分区礼堂于1969年建成,座落在今宝日陶亥东街北伊克昭军分区院内。内装固定折叠座椅772个。电影放映设备有35毫米提包机1部、16毫米电影放映机2部、解放10型和10A型发电机1台。礼堂一直由伊克昭军分区管理,1979年开始对外营业。1989年礼堂电影停映,礼堂出租改为舞厅。

鄂尔多斯影剧院 鄂尔多斯影剧院于1981年11月21日在今伊金霍洛西街9号处建成,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其中观众厅1200平方米,分楼上楼下两层,设固定折叠座椅1551个。总投资243.5万元。1982年2月1日开始营业,工作人员定编34人。该影剧院隶属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6年2月20日成立的伊盟演出公司和该影剧院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0年,影剧院内设有办公室、业务部、多种经营部(艺丰园饭店),共有人员29人。

该影剧院多次被自治区、盟、市评为先进单位。1985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文明电影院,1986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文明剧场,1989年被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命名为全区电影系统先进集体、“以文补文”先进集体。

十一、影剧院

人民影剧院  1956年10月,在今鄂尔多斯西街北建成伊盟人民委员会礼堂(后改称伊盟公署礼堂),建筑面积1457平方米,设座位800多个。1957年6月,礼堂安装1台无极牌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成为全盟第一个室内影剧院——东胜人民影剧院,由伊盟电影经理部管理。后经过翻修,影剧院座位增加为1024个。1984年8月1日,影剧院由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分公司管理,下放东胜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管理。遂改名为东胜市人民电影院。1987年12月19日,市人民电影院改名为市人民影剧院,设经理、副经理各1人,共有人员15人,其中,发电技师1人,放映技师1人,放映副技师1人,放映宣传助理编辑1人,员级1人。1982年2月,人民影剧院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先进影剧院。

工人俱乐部  1957年8月,在今准格尔南路东鄂尔多斯博物馆处建成伊盟工会影剧院,总建筑面积880平方米,设观众席1050个。1958年4月1日,安装长江303移动式35毫米电影放映机开始营业。是年,该影剧院由伊盟总工会移交东胜市总工会管理,并改名为工人俱乐部。1984年,共有人员14人。1986年7月,工人俱乐部由市总工会移交伊盟总工会。次年,工人俱乐部被撤销,其建筑设施被拆除,新建鄂尔多斯博物馆。

东胜影剧院  1979年5月21日,将座落在今宝日陶亥西街9号处的县革命委员会礼堂移交县电影管理站管理使用。9月15日改称东胜电影院并正式营业,有人员9人。1987年12月19日,东胜电影院更名为东胜影剧院。1990年,影剧院有13人。

伊克昭军分区礼堂 伊克昭军分区礼堂于1969年建成,座落在今宝日陶亥东街北伊克昭军分区院内。内装固定折叠座椅772个。电影放映设备有35毫米提包机1部、16毫米电影放映机2部、解放10型和10A型发电机1台。礼堂一直由伊克昭军分区管理,1979年开始对外营业。1989年礼堂电影停映,礼堂出租改为舞厅。

鄂尔多斯影剧院 鄂尔多斯影剧院于1981年11月21日在今伊金霍洛西街9号处建成,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其中观众厅1200平方米,分楼上楼下两层,设固定折叠座椅1551个。总投资243.5万元。1982年2月1日开始营业,工作人员定编34人。该影剧院隶属伊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6年2月20日成立的伊盟演出公司和该影剧院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0年,影剧院内设有办公室、业务部、多种经营部(艺丰园饭店),共有人员29人。

该影剧院多次被自治区、盟、市评为先进单位。1985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文明电影院,1986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文明剧场,1989年被自治区文化厅、财政厅命名为全区电影系统先进集体、“以文补文”先进集体。

十二、图书馆(室)书店

市少儿图书馆 市少儿图书馆前身是1979年9月28日成立的县图书馆。1982年10月19日,县图书馆归并于县文化馆,改设为文化馆图书阅览组。1987年6月3日,在文化馆图书阅览组的基础上成立市少儿图书馆。1990年,有人员8人,藏书2706册。

伊盟图书馆 伊盟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4月,馆址设在今市人民影剧院西侧,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藏书2000余册。1961年后几经迁址。1984年4月,伊盟图书楼在今鄂尔多斯东街南建成使用,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藏书10.63万册。1990年,伊盟图书馆内设采编部、外借部、阅览部、蒙古文部、科技咨询部、辅导部和办公室,人员40人,设馆长1人,副馆长1人,藏书13万册。

学校、厂矿图书馆 市第一中学图书馆:建校时就建有图书馆。1985年,图书馆总占地面积260平方米。1990年,图书馆有管理人员3人。全年订报13种,杂志150种。藏书1.7万册。

伊盟第一中学图书馆:建校后就有图书室。1952年图书室改名为图书馆。1984~1989年,图书管理人员一直是5人,内设采编室、学生借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借书室、教师阅览室各1处,总利用面积590多平方米。1990年,学生阅览室订报10种,杂志105种;教师阅览室订报15种,杂志224种。藏书5万多册。

伊盟财经学校图书馆:1981年筹建图书室。1986年改称图书馆。使用面积920平方米。1990年,有图书管理人员8人,订报28份,杂志161份,藏书2.4万册。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伊盟分校图书馆:1983年建馆。1990年,图书馆有315平方米的图书馆室1个,68平方米的资料室1个,100多平方米的综合阅览室1个。有管理人员8人。订报40多种,杂志170多种。馆藏图书2.35万册,资料3000多册。

伊盟教育学院图书馆:1979年建图书室,1987年5月改称图书馆。1990年,馆内设有采编室、资料室、图书室、阅览室,管理人员9人。订报12种,刊物174种。馆藏图书2.9万册,资料1.56万册,教学参考书2621册。

伊盟师范学校图书馆:1959年建校时设图书室。1979年,图书馆内设学生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资料阅览室,管理人员4人。1990年,馆设有采编室、图书室、资料室、过刊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管理人员8人。订报50多份,杂志500多份。藏书6万多册。

伊盟纺织公司工会图书馆:1972年成立图书室,1978年改设图书馆。图书馆利用面积80平方米。1990年,订报纸20种,杂志80种。藏书8000多册。

乡村图书室  1956年,农村开始建立俱乐部,部分俱乐部内设图书室,至年底,建乡社图书室6个。1959年,农村图书室发展到14个。80年代初,农村图书室又逐渐发展起来,至1990年,全市10个乡文化站均设有图书室,有些村文化室也设有图书室。

伊盟新华书店 伊盟新华书店于1952年2月5日建立,借东胜县文化馆平房四间营业。同年,在今达拉特北路东新华书店处建书店门市部5间,10月正式开架售书。蒙汉文图书近2000种,工作人员6人。1968年,在原址新建65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一幢,书店规模扩大。1989年,伊盟新华书店分设为管理店和经销部,共有职工41人。

十三、档案馆(室)

市档案馆  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档案室,1957年,中共东胜县委也设立档案室,1959年2月,这两个档案室合并为县档案馆,由县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档案馆设兼职馆长1人,专职副馆长1人,有干事2人。1961年底,有办公室2间、档案资料库房7间,卷柜24个、书架11个,有人员4人。1962年4月,裁撤档案馆。1964年1月,恢复县档案馆,由中共东胜县委直接领导。1968年2月,撤销档案馆,县革命委员会设立文书档案组。1973年3月,恢复县档案馆。1977年2月中共东胜县委设立档案科后,档案馆归档案科领导,与档案科合署办公。1980年,档案馆共有人员5人,办公室面积23平方米,档案库房100平方米,有铁、木箱52个,大卷柜28个,资料架5个,照相机1架。1982~1986年,先后购置五节铁皮卷柜101套、电动吸尘器1台、打字机1台、洗像放大设备1套、日本佳能NP——400型静电复印机1台、冷热湿调器1台、多线报警器1台、对开截纸机1台。1990年,档案馆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股、编研股和查阅利用股,共有人员18人。

1981年、1986年、1987年,档案馆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伊盟档案馆 伊盟档案馆于1959年2月4日成立,6月30日伊盟档案管理处成立,盟档案馆和盟档案管理处合署办公,两个牌子,一套人员。1988年6月盟档案局、馆在林荫路北建成4层办公楼,使用面积2468平方米。1990年,内设科室6个,有工作人员34人。

东胜地区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东胜地区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于1982年9月6日成立,该馆设在伊盟档案馆内,对外挂东胜地区城建档案馆的牌子。1986年,该馆划归伊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处管理。1988年,伊盟档案馆迁进新楼,该馆仍留在旧址。办公室、档案库房共占地160多平方米。1990年,共有工作人员7人。

基层档案室  1959年,县直机关建立档案室4个,专职管理人员4人;公社及城关镇建立档案室5个,兼职管理人员5人。1961年底,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公社都建起档案室。1981年底,全县实现了县、社、队三级档案网,县直61个一级机关、68个二级单位和10个人民公社、80个生产大队及1个镇、9个城关办事处都建起档案室,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270人。

十四、文物馆(所)

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于1988年6月24日成立。为市文化局内设机构,有工作人员2人,其中所长1人。1989年调整后,仅留所长1人。

伊盟文物工作站 伊盟文物工作站于1963年建立,1966年撤销,1975年12月25日恢复。1983年,伊盟文物工作站与新建的鄂尔多斯博物馆,为两个机构,一套班子。至1990年,内设考古部、博物馆部、保卫部、美术装璜部及办公室,共有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44人。

鄂尔多斯博物馆 鄂尔多斯博物馆于1983年1月建立,与伊盟文物工作站为两个机构,一套人员(详见伊盟文物工作站)。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