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衣食住行

发表时间:2016-10-01 22:06:15    来源:《达拉特旗志》

一、服饰

清朝时,蒙古族人一般着长袍(蒙古袍),男式长袍较肥大,右大襟系扣,下摆两侧开衩,领、襟、袖口、下摆均镶边,袖长,领高,穿时系腰带。袍色多为蓝色或棕色,随季节分单袍、夹袍、棉袍、皮袍,头戴礼帽,脚穿蒙古靴。蒙古族女式长袍做得较紧身,袍多为红、粉、绿、天蓝色,蒙古族妇女一般都戴头巾,头巾质料有布、绸、绢等,姑娘们将头巾在头上绕一周,露出头顶,然后在右侧挽一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头巾穗头。姑娘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已婚女子身着坎肩。发式,未婚女子均留一条长长的辫,垂于身后,已婚妇女两侧留数条小辫,且在小辫上系头饰。汉族人有穿长衫的,大多数都穿短袄,一般均是大襟。夏穿白粗布衫,蓝粗布裤,春秋蓝、黑粗布衣裤,冬季多穿棉袄和深裆裤。富者着绫罗绸缎,样式相似。鞋,麻绳纳底,黑布配面,有方、圆、尖口之分。帽,大多为瓜皮式小帽。女式上衣长大襟右系扣,下衣右开口,贫者下衣一般同男式。多罩头巾,将头巾的穗头垂于颈后,颜色有蓝、绿等。富者带耳环、手镯、戒指等。儿童穿花衣,贫者衣服褴褛,样式与成人相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饰也大有改变。蒙古族服饰渐向汉族服饰过渡。汉族男女服饰由50年代列宁服、中山装,发展到60~70年代的军干服、学生装。80年代,兴穿西装喇叭裤、中式对门衫、夹克褂等。80年代后期,女性时兴穿裙子。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衣着打扮也更加丰富多彩。如牛仔服、运动服、西装、休闲装等,种类繁多,新颖别致。特别是女人的裙式多种多样,有长裙短裙、裙裤等,冬季有着毛裙的,花样繁多,五光十色。

 二、饮食

蒙古族人主食以牛、羊、肉、炒米为主,食用牛奶和奶制品(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酪蛋子)。羊肉、牛肉分热食和冷食两种。羊肉有手扒羊肉、全羊(俗称放五杈、摆羊背子)、涮羊肉、炖羊肉等多种吃法。宴席以全羊,手扒肉为上品,人食者用刀自割自食。民国以后,由于蒙汉杂居,交往频繁、饮食习惯相互影响,蒙古族人也开始吃一些素食,慢慢习惯于主食以粮食为主。

汉族人的主食主要是糜米、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等。境内梁外地区的汉族人以糜米、荞面为主,沿滩以白面为主。90年代后,大米也已成为各地蒙汉居民必备的主食品。

在人们生活还比较贫穷的时候,白菜和马铃薯是境内居民的主要副食,特别是经腌制变酸的白菜,是家家户户冬季的几乎每天要吃的菜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副食结构丰富起来,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冬季人们吃淹制的酸白菜越来越少了。

三、居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蒙古族人大都居住蒙古包。蒙古包圆形尖顶,木架支撑,外用羊毛毡覆盖,包顶有天窗。移居时,折叠起来,一个骆驼就可驮走,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也有住土平房和砖瓦房的;汉族人居住,梁外山区多为窑洞。沙区采用沙蒿泥土筑墙,人字屋顶,有门无窗,俗称“茅庵房”。沿滩农民,大多是地扒洞茅庵,后开始建土平房(有的是用土坯垒墙,有的是用红泥打墙),土木结构,很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