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情网
鄂尔多斯市档案史志馆主办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组织机构
市情概览
时政要闻
工作动态
学术研究
数字史志
鄂尔多斯印象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网无用
>
准格尔旗
>
地情民俗
准格尔旗习俗——婚嫁
2017-09-11
旧社会,蒙汉婚姻统不能自主。听凭父母或族长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同族的近亲禁婚,讲究门当户对。婚龄大都在女十五、六岁,男十七、八岁之间。一般女到男家,也有个别男到女家的入赘者。社会普遍存在童养媳。富有之家有纳妾的恶习。汉族尤重对女子的“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的教育,故寡妇守节者多有存在。
蒙古族婚嫁,前由男方遣媒(蒙名“朱赤”)携哈达美酒赴所悦之女家求婚,数... [
查看更多
]
准格尔旗民情——称谓
2017-07-31
父——大【tar】或爹;蒙古族称“阿万”【aruan`|】,旗东部称“阿瓦尔”【aruar】
母——妈【mar】,蒙古族称“依吉”【itφiε?】或“绵绵”【miεmiε】
父之兄弟——大爹、二爹……;蒙古族称伯父“卡瓦尔”【K&... [
查看更多
]
准格尔旗习俗
2017-07-10
准格尔旗居民,汉族为多数。蒙汉人民自古相互往来,情同弟兄。皆具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
旗境人民热情好客,情真意切。为人纯朴、淳厚、豪爽、大度。耿直而不喜花言巧语,尤其憎恶虚伪矫饰。若遇阴谋诡计相欺,常怒不可遏,感情尽发,并与之决绝。
遇逆境,能耐苦;逢喜庆,善歌喜舞,往往酌酒互歌,琴笛悠扬,通宵达旦。
蒙汉居民,酷爱家乡,遇它迁,或出走,恋乡情人人不免,都欲归还故土,与亲人团聚。
旗境地处偏僻,人民生活尚勤克俭,不愿排场靡费。人与人,重友谊,讲信义,不排外,尊老爱幼。“人皆... [
查看更多
]
准格尔旗民情——家庭
2017-06-12
清迄民国,准格尔旗经济属农牧相参的自然经济形态。由此决定的家庭,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人口一般在3~6口之间。一俟子女成婚,经济稍可独立,即分割家产,分化组成新家庭。这类家庭为数最多,“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就是这种小农家庭的写照。二是由父母、子媳和孙子辈组成的家庭,人口一般在5~10口之间,这类家庭有两代夫妇及两代人的未成婚子女。三是家庭殷实,有恒产,同作共食,过着“四世同堂”式生活的家庭,人口一般在7~20口之间,第二、... [
查看更多
]
准格尔旗风俗——姓氏
2017-05-07
蒙古族姓氏,始于1926年(民国七年)初那森达赖、奇子俊父子创办新军之际。因所聘新军教官,多是汉族,对于蒙名称呼感到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奇子俊号召官兵学取汉族的姓名。自己率先取名“子俊”,并将台吉家族奇渥温氏的打头字音“奇”作为姓氏。上行下效,新军中蒙古族官兵相互效仿,多以其名的第一音节或汉族姓氏作为姓氏。此举颇合汉俗,给蒙汉群众往来带来了便利。于是,伊克昭盟各地群起依存,各旗贵族,统以“奇”为本宗姓氏。
准格尔旗蒙古族的主要聚居... [
查看更多
]
准格尔旗的衣食住行
2017-04-12
明代,蒙古族保持了北方部族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随水草转移的生活习惯。清代,随着汉族人民大量出关定居,蒙汉族经济文化往来日渐频繁,生产由纯牧渐变为半农半牧,直至清末以后的以农为主,兼养畜放牧。生活习俗,蒙汉互相濡染,渐渐大同,小有差异。
饮食
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以肉食、奶食、茶、酒、炒米为主。
肉食,以羊肉为大宗,次为牛肉、驼肉、雉兔等肉。建国之前,不食马肉、鱼肉。因马是擅长马上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的日常依托,日夕相随,不忍吃食。鱼为黄衣喇嘛教的圣品,不敢食用。
羊肉,蒙古族最喜爱,吃食也最... [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