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更多

东胜区居民生活

发表时间:2016-11-25 21:12:22来源:《东胜区志》 保存打印关闭

农民生活

民国时期,东胜县是绥远省最贫穷的县。县境土地薄瘠,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再加苛捐杂税、地租徭役、兵燹匪患等,广大农民虽终年劳作,省吃俭用,但总是收不敷出,不得温饱。衣以粗布、羊皮、自织毛衣为主,大多穷苦农民穿着褴褛,小孩赤身裸体为司空见惯;食以粗粮、马铃薯、白菜为主,每逢灾荒,多以糠皮、野菜、草籽及树皮等充饥度命,不少人外出逃荒或被饿死。民国17年(1928年)遭旱涝等灾,逃荒者、卖妻儿者、饿死者不计其数。民国36年(1947年)遭旱涝灾,全县有833户出外逃荒,159人饿死。因饥饿全身发肿者仅爱民一乡就有百余人;居室为低矮简陋的土房、土窑,一般都是几代人挤住一室。全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前吊羊皮后吊毡,茅庵房房破门板,棉蓬糊糊苦菜汤,年复一年债如山”,这首民谣是当时广大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随着生产的发展,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首先,收入和存款逐步增加。1959~1979年,年人均纯收入51.42元;1980~1983年,年人均纯收入82.5元;1984~1990年,年人均纯收入348.57元,其中1990年人均纯收入430元。人均储蓄由1983年的49.72元增长到1990年的455.2元。

第二,衣着由蔽体御寒向美观时尚发展。50年代,农民通常以棉布、羊皮为衣料。衣不遮体者极少。六七十年代,穿平布卡叽、条绒、涤棉服装为普遍,穿毛、线衣裤的日渐增多。80年代,农民多以化纤布为衣料,棉布减少,穿白茬子皮衣裤和破烂补纳衣服的少见。青年农民的衣着讲究时尚。1983年,人均衣着支出19元,1990年人均衣着支出增加到40元。

第三,膳食由吃饱渐向吃好变化。50~70年代,农民主食以糜米、谷米、玉米面为主,副食以马铃薯、白菜为主。大米、白面缺乏。进入80年代,主、副食品种渐丰,莜面、荞面、白面、黍米糕、糜米饭猪肉菜为家常便饭。猪、羊肉及鸡蛋等副食品增多,烟酒等消费量增大。1983年人均饮食支出133元,1990年人均饮食支出增加到215元。

另外,居住条件逐步改善,耐用消费品不断更新和发展。五六十年代,农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一门一窗的单间房,少数农民居住土窑。人均居住面积由1950年前的3平方米上升到近7平方米。室内陈设一般为门箱柜或躺柜。70年代,农民住房多为套间或一进两开的房屋,有些还用砖包门面。家庭木器家具多为板箱。较富裕的农户有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农户照明大部分为煤油灯。80年代,农民住房多发展为砖木结构的平顶房,东胜城郊农民住房普遍为起脊砖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平方米。大多数家庭照明用上了电。一般家庭有时尚木器家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

表3-4 东胜市1984~199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表

 1.jpg

 市民生活

1949年以前,东胜城镇经济萧条,除行政官员及富商的生活好一些外,一般市民的生活较为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衣食住用等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首先,收入不断增加。1959~198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不到700元。其中,最低的1960年605元,最高的1980年797元。1981年后,职工工资收入增加较快,平均每个职工工资收入逐步上升,1981年817元,1985年1100元,到1990年增至1871元。80年代,由于第三产业的开辟和发展,家庭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市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据抽样调查人均收入,1983年421元,1987年822元,至1990年增加到1128元,比全自治区平均水平高7.43%。市民人均储蓄也在大幅度增加,人均储蓄1980年110元,1986年639元,1990年增加到1653.16元。

第二,衣着水平逐步提高。五六十年代,市民穿着布料以棉布为大宗,次为条绒、哔叽等。70年代以来,穿着以涤卡、的确良、呢纶等服装居多。80年代衣着变化多样,衣料趋向于中高档化,一般化纤服装明显下降,涤纶、呢子、毛料等高档衣料日渐增多。同时服装的色调、款式也颇为讲究,尤其青年男女,追求时髦,不断添制新衣。因此衣着消费增加较快,市民人均衣着支出,由1983年的78元增加到1990年的187元。

第三,膳食不断改善。六七十年代,市民主食以白面、玉米面为主;副食以马铃薯,白菜为主,其它蔬菜及肉、蛋为次。80年代,食品结构发生变化,主食为白面、大米;副食丰富,各类新鲜蔬菜及肉、奶、蛋食品增加。饮食讲究可口和营养。烟、酒、糖果等消费逐步增加。市民饮食消费水平上升较快,人均饮食消费据抽样调查,1983年210元,1990年上升到471元。

另外,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家庭耐用品不断增加与更新。50年代,市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低矮简陋,人均居住面积约4平方米。六七十年代,市民住房逐步为砖木结构,居住条件逐步好转。80年代,大量兴建住宅,人均居住面积渐有所增,1981年为5.5平方米,1985年为6.37平方米,1990年为11.57平方米。但很不平衡,部分市民居住仍很拥挤不便,有的租赁房屋居住。据1985年对东胜1.37万户居民调查,拥挤户,不便户,赁房户占到21%。在居住面积逐步增加的同时,住房设施也不断发展。据1986年调查,东胜22%市民住房有暖气设施,6%的住房配有卫生设施。1990年对700户居民抽样调查,安装暖气的居民达到49.3%,配备卫生设施的户增到22.6%。市民家庭陈设及耐用品不断增加和更新。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有板箱、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写字台、立柜等。80年代,家庭耐用品一般有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沙发及木器家具等。少数家庭还有电冰箱、轻骑、摩托车等贵重耐用品。

表3-5 东胜市1983~1990年城市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表

 2.jpg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