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3-12-04 13:42:53 来源:鄂尔多斯市档案史志馆微信公众号
2023年11月13—17日,鄂尔多斯市档案史志馆地方志编纂科邢丽君来到江苏省扬州市参加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业务培训班。
本次培训以理论授课讲解、实地调研观摩、分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进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郑金月,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吴伟鹏,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增昆,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袁华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副教授吴琼,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高级专家高松分别以《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地方志”是真正的金字招牌》《地方志数字化转型与浙江实践》《让地方志焕发活力与魅力——以广东地方志信息化为例》《地方志数字化转型探索——以云南省地方志办数字化工作实践为例》《数据化时代网络平台的"三位一体”建设:内容突击、技术驱动和平台出海》《方志文化传播与历史影像创意时间》《当前网络安全态势、问题及应对》为题授课。此次培训,既开阔了视野也拓展了思路,对我们后期开展相关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具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全国地方志基本情况及现状
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可靠性、科学性、广泛性等特点。
我国地方志的发展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史、地理书、舆图,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地志,隋唐时期的官修图经、图志,到两宋时期志书体例基本定型。元明清时期,志书体例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修志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今天,知识记载和传播的技术和手段突飞猛进,人们的阅读工具、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中国古代显学的地方志,如何在今天改变知之者甚少、传播力甚弱、影响力甚小的局面,需要思考背后的环境变化。
一是古代地方志很多功能正在被很多领域所替代。比如,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历史记录和传播功能,比如,政务信息,就替代了古代志书的向上呈情功能,比如,形式多样的地情书,就替代了古代志书的育人功能。
二是历史记载的形态,也从纸质书籍向图片、音视频和实物转变。因而,今天的短视频大行其道,博物馆如日中天,这就是例证。短视频,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博物馆这种文化形态进入中国也只有100年。
三是历史记载的主体,也从修志人向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甚至自媒体转变,今天已经进入人人是历史见证者,人人也是历史记录者的时代。
二、江浙云三省地方志信息化先进经验做法
(一)江苏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匠心独运
一是做有文采的志书。近年来,一种新的文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是“方志文学”。这种非虚构的文学体例,把地方的建置沿革,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山川地理、物产、风情、风物、风俗的今昔对比作为参照,以书写展现新时代的巨变。
因此,江苏新编的地方志,讲究文采,在快节奏社会里创造出一个形式简单又内涵丰富的空间,提高它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比如,在“江苏名镇名村志”的编纂过程中,格外注意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比如《东山镇志》第一篇文章《天堂中的天堂》就是由原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撰写。
二是做有历史细节的志书。谈及地方志,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本本大部头作品,比如江苏一轮志书平均一部110万字,二轮志书平均一部120万字,这些煌煌巨作往往对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做全景式扫描。这类经典史籍,大则大矣,全则全矣,但阅读门槛较高,对普通读者不甚友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是合适阅读的书籍,而是查询的文献。“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2019年4月开始改版为文化号的时候,一开始就用江苏的志书内容,结果发现可读性比较差,缺少很多细节和故事。没有细节就没有可读性,在读者中很难引起共鸣。
当江苏现在要编纂老百姓爱看愿读的史志作品时,就要在不改变志书原有体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留住历史细节,多角度、全方位、全景式地还原历史真相。比如,江苏在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时,收录主流媒体相关新闻报道65篇,在原章节之外,作为延伸阅读,作为正文的佐证和补充,浓墨重彩重现史实细节,全景式地记录和再现了江苏20多年“真情援藏、科学援藏、持续援藏”的历史。
三是做赏心悦目的志书。以往,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智力,用“智商”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感知能力,用“情商”去评判,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财商”来衡量一个人的赚钱能力。现在人们安居乐业,开始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于是出现了 “美商”这个概念。这几年,江苏地方志工作,无论是江苏省情网、江苏省方志馆网站,还是方志馆的布展、省情影像志都是力图用最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书籍编纂而言,江苏努力让传统的地方志书籍更加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品位,也就是说,用最美书籍的标准,采用最美的图片、最美的封面和最美的版心设计,来打造方志书籍。比如《中国淮扬菜志》就彻底颠覆了传统志书的体例束缚和形态风格,将志书的严谨厚重与时尚的现代表达相统一,实现了内容与形式、叙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江苏在志书编纂工作中的一次新尝试,不同于一般志书的“大部头”,每册都小巧精致,故事性强,更贴近百姓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该书共收录了434张精美图片,展示了400多道淮扬名菜、300多道风味小吃,图文并茂,让人垂涎欲滴。
四是做全媒体的志书。当今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在智能手机时代,“刷屏阅读”“碎片化阅读”和音频、视频、图片阅读逐渐占据了主导。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帮助完成快速阅读或深度阅读,江苏打造了崭新的“全息媒体志书”。全媒体志书打破了“图片是文字附属”这一传统观念,形成图片独立讲述历史的叙述方式,同时,还跟进现代技术的发展,把二维码延伸阅读的功能引入志书,扩展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力图让读者在有限版面中获取更大信息量。
江苏倾力推出的“江苏名镇名村志”,做到了将文字、音频和视频充分融合,比起枯燥的传统志书,看起来更像一本本充满着创意和活力的“生活指南”或“旅游攻略”。每一本江苏名镇名村志都收录了十几个到七八十个不等的视频二维码,其中《东山镇志》收入视频多达41段,不但包括东山镇情概况、名胜古迹,也包括“除夕莫厘峰伴观音”“六月廿四荷花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
(二)云南省地方志信息化独出心裁
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积极实施地方志文化数字化战略,紧密结合实际,努力依托新媒体,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吸引力、穿透力的地方志数字化产品,掀起了方志文化传播热。
一是紧跟形势,在“美”字上下功夫,打造全国体量最大的省情微视频引起反响。
云南的“美”,国人皆知,绚丽多彩。云南省志办适应潮流、着眼一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把利用地方志资源,依托新媒体来宣传云南的“美”,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造了体量较大的《美哉云南》《美丽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目前,已摄制推广了229集,每集时长5分钟,分“美名”“美景”“美物”“美食”“美俗”“美人”“美文”“美玉”等系列,为发掘云南的“美”、升华云南的“美”、宣传云南的“美”、推荐云南的“美”、留存云南的“美”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微视频已在“学习强国”、中央电视台、“云南发布”“游云南”、爱奇艺、优酷等平台播出,全网总播放量超过4.75亿次,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广泛关注,赢得了持续好评。
二是紧盯世界,在“外”字上用重墨,首创外宣版省情系列微视频《走进云南》获得好评。
云南的“美”,包罗万象,既属国人、也属世人。为用地方志讲好中国故事,用镜头语言向世界展示云南的山川秀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之“美”,云南省志办精心创作了外宣版《走进云南》第一批17集。目前,已对外发布英文版10集,点击量逾300多万人次,得到外交部和省政府、省委宣传部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泰语、老挝语、缅甸语、越南语等版本正在推进制作。同时,还计划联合中国日报社将《走进云南》系列微视频传播到全球170多个国家,通过驻昆领事馆、国际商会、国际航班、中老铁路等将上述视频推向世界,提高云南的文化辐射力,为在全世界人民心中种下一颗美丽云南、美丽中国的种子作出贡献、付出努力。
三是紧记弘扬,在“活”字上重传承,制作云南历史名人动画片《穿越云南三千年——云小志漫游记》赢得肯定。
云南的“志”,既讲传代、又讲传承、还讲传颂。为弘扬中华民族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传承云南历史名人的伟大事迹,云南省志办创新制作了包含郑和、钱南园、聂耳等人物在内的21集动画片《穿越云南三千年——云小志漫游记》。每集正片13分钟,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爱奇艺等55个媒体平台播出,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30余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宣传报道。该片不仅在部分小学投放,还被引为部分中学和高校的历史课教学资源,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其主题曲《云梦三千年》被国际生物多样性会议筹备办选中,在云南移动手机彩铃上宣推了3个月。这些动画片在百度上的热点话题数达33.8万条,被评为云南省文艺精品、云南省优秀电视动画片,并参评第九届云南文学艺术奖;被云南省纪委推荐“钱南园”专辑参加由中央纪委牵头开展的清廉微视频微电影系列评选大赛;被云南省广电局推荐参评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四是紧扣发展,在“亮”字上强投入,建立的“云南方志大数据中心”走在前列。
目前云南省数字方志馆、方志智慧搜索等方志公众服务平台和志鉴报送、志鉴协同编纂、融媒体发布、地方志数据分析等20余个系统已初步建成;以“读云南”APP、云南省情网(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网站)为窗口的云南方志新媒体传播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五是紧抓宣传,在“新”字上花力气,掀起了方志文化传播热。
云南的“志”,宣传用心、发展靠新、推陈出新。云南省志办组织人员先后到北京、江苏等省市学习开展地方志工作的先进经验。目前,“云南地方志”在微信、抖音、喜马拉雅、微博、爱奇艺、B站、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开通账号近30个,全网粉丝量突破25万,构建了方志新媒体传播平台体系。云南方志数字化成果传播已经形成了宣传矩阵和规模效应,掀起了方志文化传播热,刺激了多个新媒体大平台与云南地方志共谋发展的需求。
(三)浙江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独树一帜
2021年,浙江省把“推进数字化改革”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抓住有利契机,启动“浙江数字方志一体化平台”建设,围绕改革要求,以平台为依托打造的“浙里有志”应用被浙江省委改革办列入2022年全省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注:一本账系浙江省委统筹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一体融合的“总账本”)
“浙里有志”重大应用以建立健全地方史志文化传承发展利用机制为改革目标,着力破解地方史志文化成果使用范围不广、利用程度不高,群众参与感不强,事业发展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坚持以“小场景”构建“大应用”。围绕“浙里有志”重大应用,先后谋划启动了“浙里学方言”“浙里修家谱”“浙里看家乡”“浙里编年鉴”“浙里修村志”等多个“小应用场景”,初步打造了一系列具有方志特色和辨识度的数字化改革成果,积累形成了浙江经验。
2022年7月,113卷、131册,总计1.13亿字的《浙江通志》全部完成出版任务。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在编纂总结大会上讲话时明确要求:“要打造一批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围绕这一要求,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做好常规全文检索平台,除满足数字化查询要求外,还充分利用《浙江通志》各卷特点,打造富有特色的“方志应用小场景”。
以“浙里学方言”小场景为例,该场景主要以《浙江通志·方言卷》为基础资料,除了从语料学的角度科学详细的介绍浙江方言的分布情况和发音方式,还引入全省实地采录的各地方言音频,从“吴侬软语”的浙北方言,到号称“全国最难懂方言排行榜第一”的温州话,详细科普浙江方言的南北差异。同时,还通过“方言大挑战”“家乡话我代言”等互动栏目,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家乡、爱家乡”。
通过授课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省地方志做得好,主要原因如下:
江苏省地方志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悠久的修志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强大的学术团队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全面的资料收集和严谨的编纂态度以及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开放的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
云南省地方志做得好,除了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之外,还因为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使得云南省的地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云南省的修志队伍中,涵盖了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等多个领域,这些专家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地方志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而浙江省修志历史更为悠久,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的著作——《越绝书》,开启了浙江地方文献编纂的先河。其中《越绝书》所记内容,包括了山川、湖泊、城郭、交通、冢墓以及纪传。古人有“一方之志,始于越绝”之说。除了浙江人文底蕴深厚、经济发达的因素之外,还与浙江知识分子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往往将地方志的编修事业内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和历史使命。如在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修志使命,留下了《至元嘉禾志》《至元四明续志》等一批志书。又如,在社会动荡的民国初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成立通志局,着手筹备《浙江通志》续修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部沦陷的情况下,编纂人员先后辗转在金华、丽水偏僻的山村坚持编修《浙江通志》,修成志稿二百余册。
三、培训后得到的启示与建议
在培训中,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了解到全国除了以上几个省份,其他地区的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几乎都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地方志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存在着存储格式、数字化程度、存储数据库等不统一的问题,已然成为地方志资源信息共享、自动化网络系统建设、文献资料广泛传播的重要障碍。部分省市地方志分管领导希望中志办能够出台全国统一的数字方志标准规范,使得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据了解,江苏省已经出台了《地方志著录元数据规范》《地方志数字化处理规范》,使得江苏省数字方志标准规范,做到数据统一。
地方志信息化是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志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整理和利用地方志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要性:地方志信息化不仅是对资料的数字化,更是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地方志编纂需要多方参与:地方志的编纂需要政府、学术界、文化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合作。只有多方参与,才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
针对以上启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开展掌上方志建设。目前,鄂尔多斯市本级设有鄂尔多斯地情网,共11个栏目,年度访问量突破15万,年度访客量突破6.5万。目前,我们正在对地情网进行改版,在网站板式设计、栏目搭配、内容构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网站的实用性和知识性,全面适配手机访问和阅读。同时,2024年将推出“掌上方志”微信小程序,方便市民通过手机阅读志书,实现把大志书装进小口袋的愿望。
二是组织拍摄方志宣传片。计划制作鄂尔多斯市情系列影像志。把暖城鄂尔多斯的地域文化通过一个个影像志展现出来。
三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与电视台、报刊、主流网络等媒体平台的合作,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动漫、影像等全媒体传播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方志文化产品。
总之,地方志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地方志数据库,加强多方合作,推动鄂尔多斯市地方志工作“立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为建设暖城鄂尔多斯贡献方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