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民族宗教

伊金霍洛旗蒙古族生活习俗——住行

发表时间:2020-07-02 18:13:03来源:《伊金霍洛旗志》 保存打印关闭

住宅,蒙古族传统住宅是穹庐式的蒙古包。最大特点是容易搬迁、拆装。一般蒙古包,中心高约3米,边高约1米多,跨径为3米~6米,包门高约1米,宽不足1米。结构由“哈那”和“乌尼”两部分组成。“哈那”即墙壁,由1米多柳条交叉成网络状,“乌尼”即圆形尖顶。用2米左右的柳条棍支在“哈那”上部。用毛绳或皮条将柳条交叉处捆绑结实,在外覆盖一层或两层毛毡。包尖顶留有圆孔,称“套脑”,以通烟气和采光。包内地面铺有多层毛毡、皮褥或地毯。包正面(对门)设有神龛。中央置炉灶,烟从天窗出去。包内坐、卧、宾主、大小各有定例。

蒙古包可分为三种等级即成吉思汗八白室、旗王爷蒙古包和一般蒙古包。成吉思汗八白室,包顶饰黄缎或黄布如意云纹状。清朝后期,八白室也演变为三个蒙古包。旗王爷蒙古包包顶饰蓝布如意云头纹,包数不可超过八个,因为成陵才是八个蒙古包。一般蒙古包包数少,面积小,陈设简陋。清末民初,开始定居放牧,出现用柳条编织的固定的蒙古包,并用泥抹代替毡壁,顶由尖形变成拱形,进而带尾檐,并盘起土炕、炉灶、烟筒,土地放垦后逐渐与陕北地区相一致,成为长方形的前后出檐的拱形顶的“卷棚房”。蒙古包所见为鲜。

清末,旗衙门、旗王府开始建筑砖木结构住房。民国2025年郡王旗王府进行重新修建,是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各旗中最富丽堂皇的王府。各协理及其他仕官也均住砖木结构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包逐渐被淘汰。住房由土木“卷棚房”改为单出檐平顶房。进入20世纪80年代又发展为砖包门面、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已与汉族无异了。

蒙古族住房正前10余步地方设有“玛尼洪杆”又称“风马旗”。底座为土坯或砖砌的熏香台。中央竖以一根或两根高约1.5米~2米的木质旗杆,杆顶套以三叉铁矛,矛颈垂挂长尺许的枣骝公马的鬃毛,鬃缨下系着白、青、红、黄、绿五色小旗,中央印着飞马,边际印有龙、虎、狮等图案。“玛尼洪”代表成吉思汗军徽神祗大皂纛,象征蒙古族尚武精神。表示对圣主成吉思汗的虔诚礼拜。

现在,城镇蒙古族居民,多数已不再设置“玛尼洪杆”。蒙古包在建筑、饮食服务业依然被利用。成吉思汗陵主建筑即为蒙古包式屋顶。成陵招待所设有十座蒙古包,用以待客、就餐、住宿。餐厅内设蒙古包雅座,街头有蒙古包式餐馆。

行旅,蒙古族传统行旅工具为马、牛、骆驼,以马为主。马以骑乘为主,牛、骆驼主要用于挽车、驮运。蒙古族对乘马很有讲究。分为奔马和走马,奔马跑起来极快,而走马跑起来四蹄提落有致,步伐整齐,骑乘平稳。蒙古族人对马具很舍得花钱。鞍具有金银雕花、景泰蓝、鲨鱼皮等鞍。韂有香牛皮、地毯等。笼头佩以银铜扣,镶嵌景泰蓝花色图案。并佩有五色飘带的攀胸串铃。过去蒙古族人以女人戴什么头戴,男人有什么鞍具衡量家庭状况。

20世纪70年代后,交通逐渐发达,行旅逐渐以乘车为主。现在短途一般骑自行车,坐小胶车、四轮拖拉机、摩托车,出远门坐班车。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