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丹增旺吉拉

发表时间:2019-09-22 16:30:11    来源:《伊金霍洛旗志>>第二十五编 人物>>第一章 传略>>第三节 知名人士》

伊希·丹增旺吉拉(18541907),19世纪蒙古族的著名诗人,也是近现代蒙医学的杰出代表。于1854年出生在原察哈尔盟正镶白旗的一个官僚家庭,卒于1907年,终年53岁。从7岁起当了鄂尔多斯郡王旗公尼召的第四世活佛。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到15岁时就学会了蒙藏两种文字,并开始诗歌创作。壮年致力于医学,周游草原,为群众治病,走遍内外蒙古的各个盟旗。1868年,回民起义军进入鄂尔多斯,1869年公尼召遭兵灾,他不能在庙里存身,只好回归故里。兵灾过去后,他重返郡王旗公尼召。当时该庙未设佛教哲理殿,他便去本旗陶亥召(今新庙)佛教哲理殿学习哲学。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他20余岁时,到安都塔尔寺继续学习佛教哲学和医学。30余岁时回到鄂尔多斯,开始在鄂尔多斯7个旗、察哈尔、锡林郭勒、布利亚特和外蒙古等地行医。他在外蒙古的大库伦(今乌兰巴托)、锡林郭勒的东苏旗和察哈尔等地居住多年。

伊希·丹增旺吉拉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善于把《四部医典》的理论,同蒙古人的身体素质和物质生活、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传统蒙医学的丰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同时,他在蒙药方面的研究造诣也很深,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他对药物的辨认、炮制、配伍都相当熟练,用药也极为精、准确、灵活,独具特色。他在各地行医时,每到夏天便带着学生在沿途的山间草地采集药物。他对采药有严格的要求,如挖取植物药根的工具要用山羊角。他对药物的炮制和配伍也特别细心,一丝不苟。

为学习其他民族的医疗经验,以丰富本民族医学理论,伊希·丹增旺吉拉有1名专职翻译人员。这位翻译懂得蒙、汉、俄三种语言文字,因此,他能学习吸收中医、俄医的好经验。

伊希·丹增旺吉拉以行医为主,同时注意总结治疗各种疾病的临床经验。他的医学著作记载的有:用藏文写的《珊瑚串珠》(藏名为《朱如道沙拉》)、《珍宝串珠》(藏名为《仁钦道沙拉》)、《珍珠串珠》(藏名为《莫德格道沙拉》)等三部医书;用蒙古文写的《医学歌诀一百五十四节》。在这四部医著中,《珍珠串珠》至今未见。《珊瑚串珠》一书已于1934年由安旺业希和色登其木德道尔吉二人译成蒙古文,并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解放以后,重新翻译,并改名为《蒙医药简编》,于197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伊希·丹增旺吉拉一生除四方行医,研究医道和辛勤著述外,还致力于蒙医后继者的培养。经他授业的门生,多数散布在鄂尔多斯7旗,有的远及察哈尔、苏尼特和喀尔喀等地。

伊希·丹增旺吉拉由于周游草原,布教行医,目睹当时社会的反动、腐朽,王公贵族、官僚政客的荒淫无耻;活佛大喇嘛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与反动势力相勾结,采取各种手段压榨群众,广置田产,争夸豪富的丑恶本质;同时也看到贫苦牧民的悲惨生活。他在《训谕诗》中,对当时的官僚政客、王公贵族、活佛、大喇嘛进行了无情鞭挞,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伊希·丹增旺吉拉的诗歌现存5章,320行。诗的全称为《公尼召活佛伊希·丹增旺吉拉训谕诗》。他的诗气魄宏大,语言锋利,易于背诵。他写诗态度严谨,肯下功夫。他的诗歌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诗歌格局有所突破,在艺术技巧上也有拓展创新,对近现代蒙古族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普尔隆

下一篇:贡都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