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透视一种文化循迹  

发表时间:2023-08-28 15:07:02    来源:暖新闻微信公众号

一个“文明”透视一种文化循迹

——“河套人”发现100周年

系列报道之二

 

(一)

 

美丽河畔,旷世悠悠。站在沙山上远眺,萨拉乌苏河像毛乌素沙地中的明珠,温柔而内敛。

 

清流沙山,相互依存,和谐安宁。

 

数万年前,这里是“河套人”的文明摇篮。

 

100年前,“鄂尔多斯牙齿”现世,一个原本深埋地下的动植物与人类活动痕迹被撩开神秘面纱,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又有了新的例证。

 

含蓄而神秘的萨拉乌苏,是人们探索远古历史的一把钥匙。

 

这里曾是“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从默默无闻到被世人熟知,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还开启了辉煌的文明始源。

 

image.png 

 

文明如丝。它们或被深埋于地下,或展陈于博物馆,或隐藏于未知的角落……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完全了解它,但想要走近它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二)

 

守护文脉,继往开来。

 

文明不仅要有历史,还要有让历史熠熠生辉的未来。

 

1922年至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采集到了大量石器、动物化石以及骨角器、动物碎骨等遗存,其中,包括一枚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人类牙齿化石“鄂尔多斯牙齿”(即“河套人”的牙齿)。

 

image.png 

在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内研学考察

 

1924—1928年,桑志华、德日进以及法国学者步日耶、布勒等人,就此陆续发表文章与专著,向世界公布了这些重要考古发现,并大胆推测:“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古人类可能属于一支规模很大的人群,这支人群不止一次形成迁徙的浪潮,向西到达欧洲。”

 

由此,“河套人”备受瞩目。

 

image.png 

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

 

萨拉乌苏从此走出乌审旗,走出内蒙古,走出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符号。

 

2013年,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乌审旗启动萨拉乌苏遗址的申遗工作。

 

十年后的今天,鄂尔多斯正在加快“河套人”遗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工作。2023年4月,经过对遗址现场踏勘,已经初步确定其符合世界遗产评价标准。

 

目前,全球范围内世界文化和自然 “双遗产”仅有39项,中国也只有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入列。

 

申报如此高难度项目,底气何在?

 

底气源自大自然鬼斧神工赋予萨拉乌苏遗址的美,源自百年科考学家笃行不怠、只为掀开迷雾的坚定,源自萨拉乌苏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是中国华北地区晚更新世标准河湖相地层“萨拉乌苏组”、中国北方代表性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命名地点的独特自身优势……

 

image.png 

考古保护棚

 

一项遗产申报成功,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或自然资源得到了国际承认,成为全球人类遗产最精华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萨拉乌苏遗址申遗,代表的不仅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不仅是内蒙古,还是中国。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把最基础的发掘、保护、阐释工作做好,在申遗的过程中留下最坚实的脚印,是给子孙留下的最好的遗产,更是夯实文化可持续传承发展之路。

 

(三)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一项项“内外兼修”的保护传承发展举措应运而生。

 

萨拉乌苏遗址作为“正在进行时”的考古挖掘,如何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image.png 

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萨拉乌苏河畔,就萨拉乌苏遗址的地层、年代与环境及“河套人”的体质特征、旧石器文化、萨拉乌苏动物群等多个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2018年,“河套人”(鄂尔多斯人)发现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乌审旗举办,并达成《萨拉乌苏共识》,其中,“萨拉乌苏遗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远古驿站,是东亚地区人类演化的重要场所”的论断震撼人心。

 

image.png 

 

2022年,乌审旗将萨拉乌苏湿地公园和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合并,成立了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中心,同时挂牌成立萨拉乌苏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

 

……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套人”遗址的研究保护工作,通过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加大投入力度,科学保护起这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即将在乌审旗召开的“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不仅是向世界展示“河套人”遗址的好机会,更是对中华文脉、人类文明的深度循迹。

 

(四)

 

交流互鉴,传承创新。

 

文物、遗存、遗址,有着独特和坚韧的生命,铭刻着人类一路走来的履痕。

 

如何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两级政府凭借萨拉乌苏的美景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描绘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以萨拉乌苏河为轴,融合生态、文化、旅游、农业,打造“一河三园”,精心研发萨拉乌苏文化景区和萨拉乌苏沙漠大峡谷徒步旅游线路,建设萨拉乌苏考古保护棚和考古体验棚,打造“呼包鄂榆”区域协同发展的标杆示范项目,打造“秘境萨拉乌苏”遗址品牌,走出一条“景点互动、文景一体、古今尽阅、内外融通”新型文旅发展之路。

 

文旅融合需要高质量的文化支撑,特别是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image.png 

王氏水牛角化石

 

乌审旗通过萨拉乌苏遗址代表性的“河套人”和河套大角鹿、披毛犀、王氏水牛等,推出不同的IP形象文创产品,积极构建品牌故事,扩大萨拉乌苏遗址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学术研究树立“萨拉乌苏坐标”,以文艺创作开拓“萨拉乌苏窗口”,将萨拉乌苏的“前世今生”传音世界,鄂尔多斯不断在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中让萨拉乌苏重焕生机。

 

image.png 

 

抖落历史的尘埃,萨拉乌苏正从苍茫远古走向世界之未来、人类之未来。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