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7-01-10 14:23:16 来源::《伊克昭盟志》
清代《钦定理藩院则例》说,伊克昭盟境内有成吉思汗园寝,鄂尔多斯七旗,向设有看守园寝、承办祭祀的达尔扈特五百户。清代张穆蓍的《蒙古游牧记》也说,成吉思汗陵寝在河套外腾格伯西北,赛音诺颜右翼前旗与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之交。
历史文献中记载成吉思汗死的时间、地点和葬在什么地方,众说不一,时至今日,学术界仍在探讨研究之中。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存在着一个达尔扈特部,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达尔扈特部住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的“伊金霍洛”一带。伊金霍洛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语为“主子的园陵”,即成吉思汗的陵寝。其地理位置在东胜市西南65公里处。距今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阿腾席连镇25公里,方向为西南,地名叫长湖边的甘德尔山。陵园占地面积长、宽各15公里,合225平方公里。其地在原来的郡王旗境内。
《元史》载:太祖二十二年围西夏,闰五月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帝崩于萨里川之哈喇图行宫,葬起辇谷。萨囊彻辰在《蒙古源流》中说,成吉思汗,于岁次丁亥七月十二日,殁于图尔默格依城。于是以辇奉柩,至于所卜久安之地。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立白屋八间,在阿勒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的地方,建立陵寝。
元代宫廷里有这样的习惯:凡大汗、皇帝等伟人的墓地,对外人绝对保密。究其原因是怕人知道墓地具体地址后,去挖掘坟墓。因此,元代皇帝的灵柩埋在地下后,要用千马踩过,使其不留任何痕迹。编修《元史》的史官们离成吉思汗死去的年代不远,应该知道成吉思汗的墓地的确切地址。可是,按照《元史》的文字记载,却难于确定成吉思汗陵地的具体地址。其原因是元朝皇帝的墓葬地对外人保密,修《元史》的史官无法知道成吉思汗葬在什么地方;史官们知道成吉思汗的葬地,但为了对外人保密,故意不把这个秘密揭晓;由于时代久远,地名发生变化,因此找不到那个“起辇谷”的确切位置。《蒙古源流》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此时与成吉思汗死的时间公元1227年已经相去435年。萨囊彻辰说成吉思汗陵在阿勒坦山阴,哈岱山阳之大谔特克地方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还给成吉思汗陵寝的疑案带来了新的疑问。
关于成吉思汗死的时间、地点与葬地,还有一些说法,录此以备史家考证:
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说,成吉思汗的葬地在沪渚河之侧;龚之钥说起辇谷在北京西边的房山县;张鹏翮说元太祖死后埋在归化城西边的祈连山;多桑着《蒙古史》说,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七月,汗次清水县西江,得重病。汗病8日死,时在当年八月十八日,年六十六。波斯人拉施特着的《史集》说:猪儿年春初,汗不豫,进至六盘山,自是病势日剧,遂于八月十五日登遐。
元代丧葬风习惯记载,凡帝后有疾危殆,度其不可愈,移居外毡帐房,有不讳,则就殡殓其中。葬后每日用羊两次烧饭以祭,至49天而后已。其帐房则赐近臣。叶子奇的《草木子》说,元朝宫里用树干1段,凿空其中,似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柩漆毕,以黄金为圈三。蒙古诸汗葬时,以陵无标识,难以寻觅,乃于葬后屠一稚驼于陵前,使母驼视之,将来谒墓时引母驼与俱。母驼必寻至其稚驼被杀之地,昂首哀鸣,即可因以知陵之所在。冯一鹏《塞外杂识》说,元人于陵墓所在,不令人知,葬后必驱万骑蹋之使平,至草长无迹乃已。《马可波罗游记》说,大汗葬时极秘密,沿途见人,皆杀之殉。
清末民初时期的成吉思汗陵寝,其样式格局和历代的皇陵不同,也是古今中外一种极为少见的形式。没有墓丘,也没有宫殿相配,只有一座两顶相连的蒙古包,有5米多高,里面可容下100多人。包顶上有一个黄铜顶子。包外和牧民使用的蒙古包相似,是用毡子搭围起来的,毡子外面又围上了一层黄色的缎套。
蒙古包南面20余米的地方,有一座近2米高的土墩,土墩上放着一个铁铸的香炉。香炉的前边,是一座用砖砌起来的四角亭子。陵包北约一公里的地方,有达尔扈特人的几座房子。这些房子是后来建筑的,因为守陵的达尔扈特是不允许在成陵附近修建房屋的。为了给他们准备一个住宿的地方,只能用柳条加泥,搭一些十分简陋的类似蒙古包的小圆房,他们称这种房子为“崩崩”。
成吉思汗的陵包门坐北朝南,包门有1米8高,宽约1米多,装有两扇门,门上挂着帘子。进门时需要先打起帘子。走进蒙古包,可见包内的用黄色绸子遮掩的毡墙。在前包和后包相接的地方,装有一挂缎制的帘子,从帘子往里就放置着成吉思汗的灵柩。第二座蒙古包的墙壁,也是用黄绸子和红绸子装饰起来的。成吉思汗的灵柩是一个长3尺3寸,宽1尺5寸,高1尺4寸的银棺。银棺外面镂刻着蔷薇花纹,平时都用金锁锁着,只有在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时才开一条很小的缝隙。
银棺放在一个方形的石台上,棺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排列着银制的蜡台、香炉、酒杯、银碗。有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献赠的银杯9个,有刘守忠奉献的银镜一面,镜上刻有很长的一段祭文。
棺前的银灯,在有祭奠活动时要全部点燃,那盏大银灯是永久不能熄灭的。桌上的香炉里,香的烟气永远不停地缭绕着。银棺的右侧放着成吉思汗曾经使用过的2尺多长的古式战刀,银棺左侧有弓箭。成吉思汗的银棺前有绥境蒙政会奉献的蒙古文对联,有米荪(画家)题的汉文对联,内容是:“民族英雄传百代,政治思想第一人。”银棺前有成吉思汗的画像。
这幅像是米荪画的,画像上有下面的题词:
“元太祖青(成)吉思汗讳却特特穆津,生于南宋高宗三十二年壬午三月二十日,崩于理宗宝庆三年丁亥八月十六日,享寿六十有六岁。葬于六盘山起辇谷,受禅于黑龙江之鄂唐河,其十世祖勃端察尔,生而状貌奇异,其后子孙藩衍,各自为部。居乌恒之北,世奉贡于辽、金,而总隶于鞑靼。至其父伊苏克依并合诸部,势愈盛大。已而生帝,有异征,两手凝血如琥珀,将卜名,适有王者至其地,遂以特穆津名之。后伊苏克依卒,谥曰烈神元皇帝。时帝年幼,国政受制于族人秦楚特,合七部人三万攻之,帝与母氏谔楞率部人为十三翼,大败秦楚特,逐灭塔塔尔,西至杭爱山,攻西夏,灭奈曼,平印度,伐俄罗斯主巴奇马克,跨有欧亚两洲之地,征服四十国。其丰功伟烈至今称道弗衰,爰为之颂曰:蒙古族雄杰,青吉思汗,讳特穆津,起于斡南,祖勃端察,子孙蕃衍,父伊苏克,母讳谔楞,率十三部,生有异征。解衣推食,蒙汉称颂。察衮图鲁,兵势益盛。建旗九游,乃称帝号。灭夏败金,功德是懋。跨有欧亚,名符端焉。殂于六盘,世之永保。奇勋伟绩,至今称道。丙子三月二十日客次内蒙,适逢诞辰纪念,参加典礼,荣幸之极。敬绘大汗遗像,供奉陵寝,凭吊英灵,藉资观感。米荪严肃绘制。”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达拉特旗的森盖在挖地时挖出一个小铁柜。柜长1尺5寸,宽8寸,打开柜后,里边放一本破旧的黄色蒙古文书。这是元朝将领突拔都的出征日记。日记里说,大汗在出征中突然死去,将领与军士都十分悲痛。大汗手下的官员们议定,要给大汗举行天葬。第二天早晨,拉战车的神驼(白骆驼)和成吉思汗原来骑的白马都跑到灵前并排站在那里。一会儿,成吉思汗的白马用头碰地,致使脑袋破裂,当即死去。丞相把成吉思汗的衣服、帽子、宝剑等遗物,用香熏过后放在一只七宝箱里,让那头白色的骆驼拉上,在沙漠里走了四十七天,到了一块平漠洼地,白色骆驼再也不走了,任凭送葬的怎样拉、怎样赶,仍然站着。在这种情况下,成吉思汗的手下官员只好祭奠、祷告。这时,大汗的宝剑突然飞走,大汗的衣服、帽子也放出异常的光彩。大汗的臣民们以为大汗喜欢这个地方,便把那七宝箱葬在这个平漠洼地里,并派人保卫守护。之后,又派人出去寻找那把飞走的剑,竟在一百里以外的草原上找到了。便在那里修了放宝剑的宝库。
据传,文中提到的平漠洼地,就是现在的伊金霍洛,七宝箱就是成吉思汗的银棺,宝剑飞落的地方,就是后来的苏力定霍洛。
成吉思汗的遗物还有放在郡王旗达尔汗壕的马鞍、放在郡王旗呼和陶劳亥的弓箭、放在准格尔旗克尔贝的两匹战马、放在准格尔旗王府的火镰、放在保营安特里的箭囊、放在苏力成特的蜡器,里边装有成吉思汗马厩的灰烬等。
成吉思汗陵寝能够在鄂尔多斯形成蒙古民族的拜谒朝觐的圣地,除了上述历史情况外,还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
蒙古民族建立的大元帝国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取代。但是,蒙古民族在这场大变革之后,仍然在蒙古草原上游牧,分散的各个部落,仍建有自己的政权组织。这样,就为从元代开始一直守护和祭奠成吉思汗“八白室”(毡帐)的鄂尔多斯部落的长期存在,以至延续他们固有的生活习俗,传统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因此,古老的鄂尔多斯部落,不仅一直没有跟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毡帐)分离开来,而且按照传统的祭奠日期和规模程序进行的祭祀活动,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这使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这位光辉历史的创造者的崇敬经久不衰,凡遇有涉及蒙古民族根本利害的大型政治活动和重大仪典,都要在“八白室”前举行。如达延汗对进入“河套”的蒙古部落进行征战,特别是战胜了满都鲁之后,便在“八白室”前举行了盛典。此后,鄂尔多斯部众在达延汗的率领下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毡帐)便随着鄂尔多斯部落的迁入,而进入了河套地区。
明代时,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是供奉在鄂尔多斯首领的牙帐附近的。博硕克图济农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在鄂尔多斯部的驻牧地修建王爱召(藏名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齐庙)后,“八白室”便在王爱召附近供奉。清王朝建立后,鄂尔多斯部归顺清朝。当时,鄂尔多斯部的首领为额璘臣。清廷为控制鄂尔多斯部,将整个部落分割为6个旗,额璘臣被封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多罗郡王扎萨克,其牧地包括现在伊金霍洛在内的一带地区。额璘臣是鄂尔多斯部的济农,后任盟长。他是成吉思汗“八白室”当然的守护人、供奉人和主祭人。因而他仍然按照传统的规定,给成吉思汗办祭奠活动。为了守护和祭奠的方便,便将“八白室”从王爱召迁移到额璘臣牧地霍洛,从此“八白室”所在地被命名为伊金霍洛。
清光绪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法国和比利时)的传教士,相继到鄂尔多斯地区从事传教活动,他们见到成吉思汗陵寝之后,曾对陵寝的情况作过考察和报道。民国年间的蒙藏委员会,也曾对成吉思汗的陵寝作过实地调查。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对成陵心怀叵测。鄂尔多斯蒙古人民为了成陵的安全,以当时的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为代表,于民国28年(公元1939年)6月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迁移成吉思汗陵寝的请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了沙盟长等人的请求,派出移陵委员,与蒙古民族的代表,共同将成吉思汗的陵寝从伊金霍洛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移陵路线是伊金霍洛——榆林——延安——西安——兴隆山。6月18日途经延安时,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举行迎接成吉思汗灵柩大典。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谢觉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滕代远,陕甘宁边区政府代表高自立及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发表《祭文》说:
“维中华民国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谢觉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代表滕代远,陕甘宁边区政府代表高自立,率延安党政军民学各界,谨以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圣武皇帝元太祖成吉思汗之灵曰:日寇逞兵,为祸中国,不分蒙汉,如出一辙。嚣然反共,实则残良,汉蒙各族,皆眼中钉。乃有奸人,蠢然附敌,汉有汉奸,蒙有蒙贼。驱除败类,整我阵容,抗战到底,大义是宏。顽固分子,准投降派,摩擦愈凶,敌愈称快。巩固团结,唯一方针,有破坏者,群起而攻。
元朝太祖,世界英杰,今日郊迎,河山聚色。而今而后,两族一家,真正团结,唯敌是挝。平等自由,共同目的,道路虽艰,在乎努力。艰苦奋斗,共产党人,煌煌纲领,救国救民。祖武克绳,当仁不让,大旱盼霓,国人之望。清凉岳岳,延水汤汤,此物此志,寄在酒浆。尚飨。”
6月22日,延安各机关学校的代表,列队欢送成吉思汗灵柩赴甘肃榆中。以后的十年间,成吉思汗的灵寝一直被供奉在兴隆山东山大佛殿。
1949年夏,全国已接近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大西北,攻占了甘肃东部地区。统治甘肃省的国民党军阀马步芳,从甘肃省败退时,于8月13日将羁旅于兴隆山的成吉思汗灵寝,移到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民一致要求将成吉思汗灵寝迁回伊金霍洛故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时答应了这一要求。1954年3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的迎接成陵代表团,前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4月23日,成吉思汗灵寝回到了故地——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举行了隆重的大祭。至此,成吉思汗灵寝又回到了曾经安居的故地。
人民政府对成吉思汗陵寝十分重视,于1955年拨出110万元,为成吉思汗建立了新陵园。陵园占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陵寝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此后,人民政府还陆续增拨款项,修缮及扩大建筑项目,其中1977年拨款20万元;1981年拨款30万元;1986年拨款200万元;1987年拨款100万元。1982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成吉思汗陵寝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