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10-23 13:44:24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10月12日第3版
在苍茫辽阔的鄂尔多斯高原上,黄河如带,草原似海。这里不仅是资源富集的“暖城”,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博物馆。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里,鄂尔多斯市接待游客284.62万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20.15亿元,鄂尔多斯为何有如此“魔力”?来鄂尔多斯草原住蒙古包让鄂尔多斯民歌唤起心底对草原的眷恋,在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看一场鄂尔多斯婚礼实景剧听悠扬的马头琴声诉说爱情故事,去郡王府广场来一套蒙古族服饰的旅拍,到康巴什美食一条街品一下风味独特的美食让舌尖开出灿烂……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非遗”民俗文化犹如璀璨星辰,点缀着鄂尔多斯的每一个角落,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亲身感受这份活态传承的文明魅力。
从银碗献酒的鄂尔多斯婚礼到马背飞歌的短调民歌,从男儿三艺竞技的那达慕到马奶飘香的珠拉格盛会,鄂尔多斯的“非遗”民俗,既是草原文明的活态化石,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在“2025媒体融合发展鄂尔多斯年会”即将召开之际,循着“五个鄂尔多斯”中“非遗民俗篇”的脉络,我们走进这片被黄河与草原滋养的土地,解码“非遗”民俗背后的文化根脉与时代新声。
千年“非遗”:镌刻在时光里的文明印记
鄂尔多斯的“非遗”名录,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史。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同8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草原文明的长河。它们中,既有对先祖的虔诚信仰,也有对生活的热情礼赞;既有马背民族的豪迈,也有多民族交融的温婉。
“银碗里的美酒香喷喷,新郎的骏马已备好鞍……”双节假期里,在鄂托克旗乌兰镇的一场婚礼上,伴郎吉日嘎拉用浑厚的嗓音唱起《银碗敬酒歌》,新娘其其格在伴娘的簇拥下缓缓走出蒙古包。这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鄂尔多斯婚礼,让现场来宾深刻感受到了鄂尔多斯婚礼的独特魅力。
“鄂尔多斯婚礼有‘九九八十一个礼节’,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蒙古族的婚俗文化。”婚礼传承人巴德玛拉介绍道,鄂尔多斯婚礼由佩弓娶亲、挡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分发出嫁等仪式程序或礼仪规矩构成。鄂尔多斯婚礼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提炼蒙古族文化之美,荟萃北疆文化之精,以歌舞寓情、场面恢弘著称,尽显豪迈与典雅之美。如今,鄂尔多斯婚礼不仅是当地群众举办婚事的重要形式,更成为登上国家级舞台的文化名片。2025鄂尔多斯乌兰牧骑优秀节目全国巡演中,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作为核心节目,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喜爱,也让大家感受到民族婚礼的独特魅力。
在听觉的殿堂里,古如歌被誉为“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这种流传于杭锦旗一带的长调民歌,在最隆重盛大的仪式上演唱,众人以单旋律齐唱,其风格博大肃穆、古朴苍劲,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充满了对草原、故土和生命的深沉咏叹。与之并立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和漫瀚调,则以其明快的节奏和贴近生活的歌词为大家喜闻乐见。漫瀚调又被称为“蒙汉调”,其旋律优美婉转,结构相对规整,既有蒙古族长调的悠扬舒展,又融入了晋陕民歌的细腻抒情,唱出了草原儿女的日常喜乐与爱恨情仇。这些歌声,是草原的心跳,是历史的回响。此外,成吉思汗祭典、察罕苏力德祭祀、乌审走马竞技、六十棵榆树祭等“非遗”项目,同样各具神韵。乌审走马竞技,源于元代官办牧场的辉煌历史,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现了鄂尔多斯人与马共生共荣的深厚情谊和卓越的驯养技艺。
风情民俗: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血脉
如果说“非遗”是鄂尔多斯文化的“骨架”,那么民俗便是填充其间的“血肉”。鄂尔多斯的民俗,不仅凝结于“非遗”项目之中,更鲜活地流淌在一年四季的节庆活动里,编织出一幅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壮美画卷。
那达慕是草原上的“英雄盛宴”。每年夏季,草原上最盛大的聚会——那达慕大会如期而至。作为“男儿三艺”的竞技场,那达慕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体育比赛,成为集文化展示、商贸交流、情感联络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在这里,各族儿女同场竞技、共享欢乐,民族团结之花在欢声笑语中绚烂绽放。
2025年8月12日,为期10天的鄂尔多斯暖城那达慕活动在鄂托克旗开幕,本届那达慕将体育竞技、助农消费、“美味暖城·创意市集”美食文化周等活动融为一体,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次鄂尔多斯全城全域的民俗文化盛宴,它让游客们深刻感受到了鄂尔多斯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珠玛宴是舌尖上的“文化盛宴”。“珠玛宴一开,草原笑起来!”在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一场热闹的珠玛宴正在进行。直径2米的银盘上,摆满了手扒肉、奶豆腐、沙葱包子、黄河鲤鱼,80余名宾客围坐一圈,随着马头琴的节奏举杯欢歌。与那达慕的豪迈不同,珠玛宴则展现出鄂尔多斯宫廷文化的典雅与精致。作为自治区级“非遗”,珠玛宴源自蒙元时期的“内廷大宴”,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是贵族庆典娱乐活动的活态传承。
珠拉格是草原上的“丰收礼赞”。珠拉格(马奶节)是草原牧人庆贺丰收、祈求人畜兴旺的朴素心愿。这些庆典,一雅一俗,一动一静,构成了鄂尔多斯民俗生活的完整光谱。
鄂尔多斯的和谐,还体现在其文化基因的包容性上。这里既有蒙古包、手扒肉、奶食品等纯正的草原风味,也融合了晋、陕、蒙三地美食的精华。这种文化的交融共生,正是鄂尔多斯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地方的生动实践。
传承之光:守正创新激发时代活力
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鄂尔多斯并未让“非遗”民俗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积极探索守正创新之路,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光彩。
在顶层设计上,鄂尔多斯市提出从“五个鄂尔多斯”中深挖文化内涵,为“非遗”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实践中,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打造的“非遗嘎查”,被评为2021年度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乌审旗则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让蒙古族刺绣、皮雕、银器制作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传承的关键在于人。鄂尔多斯大力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蒙古族刺绣传承人额仁其其格创办工作室,将传统技艺带入校园、走向国际;定期举办鄂尔多斯婚礼祝颂人、伴娘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为各地传承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艺的切磋与创新。更重要的是,鄂尔多斯将“非遗”保护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年轻一代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从“非遗进校园”到各类研修培训计划,一条条传承的纽带正在被精心编织,确保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从成吉思汗陵的永恒守望,到鄂尔多斯婚礼现场的幸福欢唱;从那达慕赛场的激情飞扬,到古如歌里的苍茫回响……鄂尔多斯的“非遗”民俗,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正化作文化自信前行的动力,推动着鄂尔多斯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奏响更加雄浑壮丽的时代乐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