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掀开鄂尔多斯文旅新篇章

发表时间:2023-04-27 14:30:31    来源:内蒙古日报微信公众号

在华夏大地千百年的历史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流传至今的不少非遗项目中,蕴含着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两者融合发展有着深厚基础和广阔前景。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谋划,公布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单,其中鄂尔多斯两家景区“上榜”。

wps1.jpg

2023年元宵节文旅大集非遗展示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鄂尔多斯市积极响应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部署,以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核心,以景区景点和旅游度假区为依托,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新路径,开启鄂尔多斯市的文旅新篇章。

探索“非遗+旅游”融合 锚定文旅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揭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升华的脉络,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了保护反映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历史的传统文化,推动内蒙古自治区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旅游”新路径,提升非遗传承实践水平,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自治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经企业自主申报、盟市逐级推荐,专家评审及党组会议研究和社会公示,认定莫尼山非遗小镇、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景区等19个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入选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wps2.jpg

鄂尔多斯非遗展馆厅一角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分布广泛。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长城沿线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融合多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效果初显;演艺传统不断渗透,旅游项目拓展;传统手工日益挖掘,旅游商品丰富;文化展馆渐成体系,表达形式多元等特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以现场体验、展示互动和公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体验项目主要涵盖非遗表演艺术类、传统工艺类、节庆民俗类、体育游艺类等多个类别,涉及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马头琴音乐、那达慕、搏克、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奶制品制作技艺(察干伊德)等体验性、互动性强的国家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00个,增加游客对内蒙古非遗技艺和特点的认知与感受,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的文化价值。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的出炉,对鄂尔多斯市而言,既是对过往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航标。

wps3.jpg

非遗进校园活动

鄂尔多斯市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工作部署,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保护传承弘扬鄂尔多斯文化价值的历史担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通过成立机构、完善政策、丰富保护方式等措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较显著成绩。自古以来,各民族长期在鄂尔多斯地区杂居相处,往来频繁,在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观念等多方面的交往和融合,使这个地区逐渐形成以多民族交融文化为亮点的鄂尔多斯特色文化。通过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能够赋予旅游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更好发展。在鄂尔多斯市的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过程中,“非遗+旅游”大有可为。

融入“非遗+旅游”蓝图 打造文旅新名片

在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名录上,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榜上有名”。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对鄂尔多斯市来说,既是使命任务,又是重要发展机遇。康巴什旅游景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中南部,既是鄂尔多斯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以多民族文化融合而闻名的旅游景区,同时是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AAAA级旅游景区。

wps4.jpg

康巴什俯瞰图

漫步康巴什,大到建筑艺术、公园广场,小到街景小品、公共设施,尽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使这里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有别于千城一面的魅力之城,是“时尚、自然、健康、文化、创意”的度假之都。康巴什区的各类文化场馆、景点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展示互动和公益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鄂尔多斯市文化底蕴、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嘎鲁图镇东南16公里,毗邻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是陕蒙边缘异常难得的草甸草原景观,拥有察罕苏力德祭和乌审走马竞技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度假区,另有巴音柴达木古城遗址和九斿白纛遗址两个文物保护场所,是典型的文旅融合体验空间。

wps5.jpg

乌审走马文化旅游度假区的走马竞技

2022年起,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组织实施承办为期五年的“亮丽内蒙古,非遗新跨越”乌审走马竞技直播联赛活动,以此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旅游产业延伸,实现旅游区转型发展。同年,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承接陕西、广东等地青少年研学实践游,承办乌审旗“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市“丰收节”,以扩大影响于周邻。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致力于打造集赛事体验、教程训练、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会议培训于一体的“走马文化传习所”,通过旅游度假区的活动聚合功能,深刻挖掘马文化从传统的娱乐游戏、竞技比赛,到现代的教程体育及康体等多功能延伸,营造青少年研学体验的最佳爱马营地;启动以与陕西汉唐马业合作为开端的跨区域协作,打造一个最新品质的文旅融合度假旅游区,打造中国“走马文化第一村”。鄂尔多斯市将以康巴什旅游景区和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为契机,亮出“非遗+旅游”的新名片,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加优质、丰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深挖“非遗+旅游”潜力 拓展文旅新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地方性、历史性、审美性的文化资源,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不断提升,游客期待获得更加深度的文化旅游体验。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自治区级99个,市级274个,旗县级466个;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自治区级113人、市级326人,旗区级620人。市级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1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8个、市级21个,国家、自治区、市、旗区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这里孕育了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深远悠久,长城、秦直道、阿尔寨石窟、成吉思汗陵等遗址文物厚重沧桑;漫瀚调、古如歌、鄂尔多斯婚礼等国家非遗魅力迷人……鄂尔多斯市立足丰富的非遗内涵和历史古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为文旅产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心推出了“畅游几字弯 感悟非遗美”黄河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和“遇见鄂尔多斯草原 爱上鄂尔多斯非遗”草原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有效促进了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持续组织推进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进重点景区,鄂尔多斯婚礼在成吉思汗陵、响沙湾、苏泊罕大草原等景区常驻演出;伊金霍洛旗充分利用区域、资源集中优势,积极打造全区首个非遗嘎查,其案例被自治区文旅厅评为2021年度“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荣誉称号。

wps6.jpg

响沙湾景区莲花酒店

在开发文旅演艺产品中,鄂尔多斯市先后推出了《鄂尔多斯乌音嘎》《大漠传奇》《漫瀚梁上一台戏》等一批剧目和实景演出,群舞《黑缎子坎肩》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全市多部文艺作品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围绕非遗与旅游融合,鄂尔多斯市积极盘活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场馆纳入旅游线路,组织实施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阿尔寨石窟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纳林塔战国秦长城被纳入国家首批长城重要点段名录,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另外,鄂尔多斯市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和社区传习所的作用,市文化馆为短调民歌、皮雕、马头琴演奏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免费提供传习场所,并开展公益课收徒传艺;乌审旗定期举办“乌仁布斯贵”传统刺绣、服饰、马海制作等传习班,现场传授技艺;东胜区、准格尔旗、杭锦旗等旗区以社区为载体,经常性开展漫瀚调、二人台、古如歌等传艺传播活动,让居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wps7.jpg

非遗在社区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努力创新文旅产业的运营管理模式,更好地利用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进一步发掘非遗的文化传承属性,切实把“历史+文化+旅游”融合这篇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