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鄂尔多斯!草原小县上演“我为歌狂”

发表时间:2023-04-19 09:56:35    来源:鄂尔多斯头条微信公众号

腾格尔、玲花、阿云嘎……这些家喻户晓的歌手都来自内蒙古西部同一个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这个地域广阔的草原县城人口只有16万,却拥有182支牧民乐队。人们不禁好奇,怎样的文化土壤竟能培育出如此多的“金嗓子”?

有牧民的地方就有“乃日”

冬闲时节,冰雪覆盖的大草原一片宁静。家住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的巴图那顺家却热闹非凡,“敖包乐队”的十几个牧民聚集在蒙古包里,三弦、四胡、笛子、手风琴等乐器齐声奏响,欢快的曲子飘扬在草原上,“乃日”开始了。

“乃日”是蒙古语,汉译为“礼乐”“娱乐”“聚会”等。“乃日”起源于元代,是鄂尔多斯民间集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其基本形式就是牧民相聚、载歌载舞。鄂尔多斯“乃日”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托克旗则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

65岁的巴图那顺是“敖包乐队”的队长,虽没接受过专业音乐学习,也不懂五线谱,但他从小就听父辈演奏三弦、手风琴,耳濡目染、口口相传,掌握了不少“乃日”经典曲目。他还巧用牛羊的骨骼、皮毛和马蹄,自制手摇铃等各种民族乐器,让古老民歌的演绎更加原汁原味。

鄂托克旗委宣传部部长张军介绍,全旗现有“乃日”乐队182家,牧民演员数量2000多名,年演出场次超1000。这些年,鄂托克旗涌现出“草原蓝色乐队”等一批声名在外的民间“乃日”乐队,除了为当地牧民送上“文化大餐”,还赴蒙古国进行表演。

“‘乃日’是草原上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都达古拉说,“乃日”的内容丰富而美好,不仅集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等为一体,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哲理性。现在,婚礼、那达慕、家庭聚会等场合都有“乃日”的身影,实现了“有牧民的地方就有‘乃日’,草原处处是歌声”。

根在民间,永不散场

在鄂尔多斯“乃日”传承保护基地,一位老人正在指导数十名学员演奏民族乐器,曲调婉转、令人陶醉。老人名叫芒来巴特尔,65岁,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

image.png 

▲芒来巴特尔在鄂尔多斯“乃日”传承保护基地授课

自幼在“乃日”文化环境中长大,芒来巴特尔6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唱鄂尔多斯民歌,向姐姐学习弹琴,一生酷爱“乃日”,集吹拉弹唱于一身,成长为当地有名的民间文艺家。近些年,他担心年轻人对传统乐器和民歌日渐陌生,于是自费办起了“乃日”传承保护基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公益教学传播活动。

“一开始传承保护基地只有108平方米,2021年旗政府出资200万元扩建到700多平方米,有了正规的教室和体验区,鄂尔多斯‘乃日’传承保护基地发挥的作用更大了。”芒来巴特尔说。很快,这里便吸收了大批本地的牧民和青年音乐爱好者,甚至有周边旗县的学员驱车上百里而来切磋技艺。

“我家距离传承保护基地50多公里,有时为了上课,要提前一天赶过来。但只要乐器在指尖弹奏起来,什么辛苦都抛在脑后了。34岁的牧民宝音娜说,她在这里学会了三弦、大琴等乐器,现在是嘎查牧民乐队的骨干成员。

芒来巴特尔的学员遍布多个旗县,达800余人,不少学员逐渐成为民间“乃日”乐队的主力军和新生后备力量。“民间是根子,专业艺术是根子上长出来的果实。”芒来巴特尔对“乃日”的传承保护有着自己朴素的思考。

“我们致力于将‘乃日’打造成为全年无休、永不散场的群众文化舞台。”鄂托克旗委书记高怀京说,为此,鄂托克旗推进了一整套支持举措:鼓励“乃日”爱好者成立民间文艺队伍,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演出活动;在各嘎查村、社区建设文化活动室,并配备马头琴、三弦等民间乐器和扩音设备;下派文化员,指导“乃日”乐队的日常排练和节目编排;建立“乃日”艺术工作者的申报、表彰和奖励制度……

农忙喂牛羊,闲时歌和舞

作为文化大旗,鄂托克旗的经济发展也很亮眼。202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成为内蒙古第三个跻身全国百强的旗县。“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相辅而行,两者同步推进才能行稳致远。”高怀京说。

旗里有一处闲置的办公用房,在与文艺工作者座谈后,高怀京打算腾出来改成“酷乐坊”,供旗里的音乐人切磋乐技和文艺创作。同时,鄂托克旗还筹备建设“音乐小镇”,将传统民族音乐和现代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特色文化名片,让更多年轻音乐人“蹦起来”“蹦出来”。

此外,旗里将组织专业队伍开展田野调查,走访非遗传承人和牧民人家,抢救性搜集、记录、数字化保存一批原生态的民歌、乐曲,保护好祖辈留下来的文化资源。

正是得益于全旗上下的重视与传承,以“乃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鄂托克旗焕发新气象。同样得益于全旗老少热爱“乃日”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自然奔放、可亲可爱成为鄂托克旗的鲜明气质。

“我们这里的牧民不爱喝大酒、打麻将、翻闲话,打架斗殴更是少见,大家喜欢学乐器、学唱歌、学跳舞,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向上向善。”巴图那顺说,“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更高,有钱有闲去追求个人爱好。每当‘乃日’上演,我便沉醉其中,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都达古拉也有深切感受,在悠扬的长调和奔放的琴声里,饱含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期盼,他们农忙喂牛羊,闲时抚琴瑟,对生活永葆乐观态度和奋斗激情。

鄂托克旗在传承和发展“乃日”文化中,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旗”“全国文明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等一系列荣誉。“音乐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奏响了乡风文明之歌,既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使基层治理能力更加精准有效,所谓的‘乐以教和’正是如此。”高怀京说。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