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蒙古族婚礼

发表时间:2018-10-26 13:38:08    来源:《伊克昭盟志 >> 伊克昭盟志(六) >> 卷四十 风俗 >> 第一章 蒙古族风俗 >> 第三节 婚丧嫁娶》

鄂尔多斯的婚俗一般是: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成婚一般是女到男家,个别也有男到女家入赘为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配偶的选择,重媒妁之言,多由父母作主。父母不在,由亲属中的长辈作主。舅父在婚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地区蒙古族在婚礼告成的全部过程中,都有固定的仪式。

1.定婚

男方数次登门求婚,若女家同意与男方成亲就请长者选定良辰吉日,举办定婚仪式。通常是男家摆上鲜嫩的羊肉(整羊)和美酒、果品、糖块、奶皮、黄油、奶茶等,设宴招待女家双亲、媒人以及近亲密友。并互换哈达、绸缎、布匹、首饰,请长者共商结婚吉日。定婚仪式上,并要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朗诵赞美诗,以祝日后吉祥、幸福。定婚时,视男家的经济情况,由媒人中间周旋协商,给女方一定数目的聘礼。蒙古牧区常以手镯(或其他首饰)以及牛、马、羊等牲畜的头数计算。在鄂尔多斯,一般礼品以“9”为起点,如3匹白马、3只白羊、3匹白骆驼,合为“9”;或9只羊9匹马9匹骆驼均可。

2.结婚

境内蒙古族结婚日期选择吉祥日,通过媒人和证婚人通知女家。

3.迎娶

婚礼那一日,男家喜气洋洋,热火朝天,新郎在吉祥的气氛中换上崭新的装束。一般是头戴蒙古帽,身着红(或绿)绸蒙古长袍,腰扎金黄腰带,脚蹬长统牛皮马靴或蒙古靴,负弓带箭,怀揣哈达,显得十分威武英俊。一切皆备,娶亲队伍出发,新郎和伴郎在欢呼声中将酒杯高高举起,唱起娶亲歌。歌毕,新郎和娶亲队在众人的簇拥下,跨骏马向女家奔驰。通常,新郎等娶亲队伍快到女家时,女家的蒙古包门紧闭着,佯为不知,闭门不纳;或是新娘的伴娘和亲友们,在门前围成半圆形,做出拒娶的态势。这时,从娶亲队伍中走出一位善于辞令的婚礼祝颂人,向女家问道:

此门是长年累月不开,

还是因为我们来临而紧闭?

口舌伶俐的女方祝颂人(或伴娘)马上回答道:

此门并非长年累月不通,

今日正是因为你们来临而紧封。

瞧你弓箭在身,像是猎人,

看你衣着华丽,又好似嘉宾。

你要去的地方是何方?

你要见的亲人是何人?

男方祝颂人用颂词回答伴娘提出的问题。女方祝颂人(伴娘)会接着问:

什么象征着洁白无暇?

什么标志着珍贵荣华?

这样的礼物是什么?

你可把它带到姑娘的家?

男方祝颂人答道:

清晨是纯洁白净的鲜奶,

正午酿得更加甘甜,

晚上变成醇香的酥油,

这珍贵的礼品全都带来。

女方祝颂人又问:

千里草原上远近驰名,

奔腾飞跃神速如鹰,

为接娶美丽的姑娘,

你们可曾带它来临?

男方祝颂人答道:

成吉思汗圣主的马群里,

挑选的白玉色宝马驹,

驰骋蓝天云间的千里马,

现已牵引到这里……

女方祝颂人问:

烈火中炼就用金钢铸成,

会使武士变得无比英勇。

为斩除豺狼仇敌,

是否也将它带在身?

男方祝颂人答道:

铁木真成吉思汗,

征战用过的宝剑,

英勇威武的新郎,

已把它挂在身边。

最后,男方祝颂人答道:

阿爸定好的金银般的亲事,

额吉约好的玉石般的良缘,

我们牵着金鞍宝马,

驮着整匹的京城绸缎,

带着整箱的江南名茶,

还有珍珠玛瑙和翡翠碧簪。

从那遥远的地方,

来到了亲人的身边。

是整箱整匹的收下,

还是铺开七条大毡,

将这些礼物件件清点?

女方祝颂人说:

整箱整匹的收下了!

男方祝颂人指挥娶亲队的人将装有各种食品的牛皮口袋交给伴娘,然后才走进屋内。除新郎外,娶亲队伍的其他成员向屋里的人们依次交换鼻烟壶,请安问好后,在宾客一侧的位置上就坐。新郎则当着女方主婚人、新娘父母、祝颂人、伴娘和客人们的面,毕恭毕敬地依次一一磕头行礼。并由女方祝颂人或伴娘在一旁介绍,行完礼后坐在一旁。娶亲队摆出自己带来的羊背子和各种食品,请众人尝用。然后,由男方祝颂人拿出定亲时许诺送给新娘的头饰、衣服和绸缎等,请新娘的父母、主婚人和众客人一一过目,由伴娘代女方收下。新娘家给众客人摆上羊背子,请大家用餐。餐毕,男方祝颂人朗诵:

成吉思汗时代传下来的婚礼,

是我们最欢乐的时机。

抬出那肥壮的羊只,

摆上那香美的奶食,

让我们在这丰盛的喜宴上,

纵情欢乐。

在一片欢歌笑语中,男方祝颂人领着新郎来到隔壁新娘的房间。这里有新娘的分发父母(结婚时要把新娘定亲后前额两侧各梳的六条小辫解开,把头发从中间分开,以佩戴头戴,称为分发)。男方祝颂人和新郎在客人位置上坐下后,随即有人端上来一个煮熟的羊脖骨,并请新郎把羊脖骨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亲的姑娘们有时还会巧妙地将一根红柳棍或铁棍子先暗藏在羊脖子的骨髓道里。聪明的新郎会立即识破,取出柳棍或铁棍,将羊脖骨掰断。有的新郎不解其妙,费尽力气掰不开,又着急,又羞愧。陪亲的姑娘们趁机取笑新郎,有经验的祝颂人看出了破绽,才帮助新郎解了围。

歌声不断,美酒飘香。陪亲姑娘们围着新娘,一个个痛哭流涕,难舍难分。通常,她们会把自己的绸腰带解下来,一条一条连接在一起,一头从新娘的袖口里穿进去,经过后背从另一个袖口穿出来,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把陪亲姑娘们一个个连接在一起,表示她们要执意挽留新娘。经过伴娘们的一再劝解,甚至强行将姑娘们抱在一起的手指掰开,把连结在一起的腰带解下来,才使新娘脱身。这时,分发(梳头)父母一边给新娘分梳头发,佩戴头饰,穿着新装,一边唱道:

乌黑闪亮的发辫啊,

好似蛟龙卧在肩。

秋波粼粼的双眼啊,

像是明澈见底的清泉。

我们可爱的姑娘啊,

你的命运在遥远的天边。

4.归娶

东方发白的时候,人们为新娘送行。新娘和亲人、宾客们一一告别。当她来到父母面前时,跪在地上,拉着母亲的衣襟,泪如雨下。送行的人们恋恋不舍地唱起了送女歌:

腾跃在金色沙漠上的,

是故乡的白额骏马。

用绫罗绸缎装扮起来的,

是要去远方的美丽姑娘。

奔驰在银色冰凌上的,

是家乡的斑斓宝马。

用珍珠玛瑙装饰起来的,

是要去远方的聪明姑娘。

歌声中,娶亲队伍的各位也分别向客人们发出邀请,手举鼻烟壶,盛情邀请客人们到男方家去参加婚礼。给新娘用红纱蒙上头,缓缓起身,由伴娘们陪同,跨上骏马,随同娶亲、送亲的人们,绕房一周后向新郎家的方向驰去。新娘的父母、主婚人、祝颂人和亲戚们都前往送亲。众人行至途中,择一平坦草地,娶亲队下马,与送亲的人们席地而坐拿出食物。向送亲的人们敬上奶酒,表示男方在途中第一次迎接送亲的客人。然后又上马行进,娶亲者奔驰在前,送亲的小伙子们跃马紧紧追赶新郎。若要追上,就给新郎口中灌酒或夺下新郎的帽子挑在鞭梢上挥舞。新郎为了不被送亲的人们戏弄,催打着他那匹早有准备的骏马,遥遥领先。跟在后面的伴娘们生怕新娘的马也跟着跑起来,摔坏了蒙着头的新娘,总是前后照应,将新娘的马围在中间缓缓而行。

上午时分,新娘和送亲的人们来到了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这时,已经提前回到家里的娶亲者们,又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新郎的家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到来时,在伴娘们的照应下走在两堆火前,拉住新郎从火堆的另一边递过来的马鞭梢,从两堆火中间走过来。其意思是取得纯洁和避邪。

5.婚宴

送亲的人们被邀请到新郎家的客房,在宾客位置上就座。新娘由伴娘陪同到新房休息。客房里,主客双方互相以交换鼻烟壶问好后,送亲的人摆出带来的羊背子和各种食品,表示回礼。

接着,由男方招待用饭。饭后,蒙头纱的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来到客房和大家见面,祝颂人马上向新郎的母亲问道:

您的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

新郎的母亲答道:

当然能见人露面。

婆婆为自己的儿媳掀掉了蒙头的红纱,新娘开始向新郎的父母、主婚人和亲戚们一一磕头行礼;新郎的父母、主婚人和亲戚们分别向新娘赠送礼品。接着,新郎和新娘各自端着一个敬酒盘,上面放着两个酒杯(部分地区为3个酒杯)开始敬酒。新郎给女方送亲的人一一敬酒,新娘给男方的主婚人和客人们一一敬酒。从双方的主婚人开始,大家都必须喝下新郎或新娘敬上的这两杯酒,并祝愿这一对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敬酒时,众人们兴奋地唱着敬酒歌,有的弹三弦,有的拉琴,年轻人们拿起酒杯、茶碗、筷子合拍敲打,翩翩起舞。

新郎父母在宴会上高兴得合不住嘴,不时地说:“尽情地喝吧,今天喝多少也不过分;尽情地唱吧,今天唱够一千首才过瘾;尽情地跳吧,今天跳上一整天也不累。”

这样的欢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之后,大家给厨师等献哈达等礼品,宾客陆续告辞。

告辞时,主人一般不让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赠送大人的礼品是衬衣、手巾、碗等,小孩的礼品是月饼、糖果等。

送亲者辞行时,男家要隆重饯行。

临上马或上车前,男家还要恭敬地给送亲者一一敬酒致谢。

6.回门

举行婚礼后一至两天,新娘新郎要回到新娘娘家,称为回门(回亲)。也要恭请女家的至亲欢宴。

新郎和新娘可在娘家住一日,也可住两日。新郎可返回,新娘则继续住也行。回门返家后,即开始正式居家操持家务。

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赘婿之俗,其礼仪较简单。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