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科普农牧林科技

发表时间:2019-04-15 11:02:32    来源:《东胜市志 >> 第二十三篇 科技 >> 第三章 科技推广研究 >>第一节 农牧林科技》

民国时期,基本无农业科研活动。仅有少量农作物品种引进试种。民国19年(1930),第二区农民解守英试种蓝麦、甜菜,试种蓝麦成绩较好,在绥远省农产比赛会上获奖。民国20年(1931),第一区第六乡补特亥沟农民李国泰试种奉天黄豆成功,在绥远省农产比赛会上获成绩最优奖。民国22年(19333月,在全县推广耐旱农作物籽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各项科研项目的引进、试验、推广活动逐渐增多,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农作物品种培育推广

1956年,引进试种“狼山462”糜子、“黄马牙”玉米、“小金顶”玉米,其中“黄马牙”玉米亩产427公斤,比本地玉米高产4倍。1960年,引种推广的作物品种繁多,玉米有“苏联白马牙”“雁农2号”“大直棒子”“黄八”等品种,并进行玉米杂交试验,培育新品种;春小麦有“碧玉麦”“保定50号”“毕红穗”“甘肃96号”等11个品种;谷子有“辽东黄”“大白流沙”“压塌车”“土旗大白谷”“蒙迭589”“蒙迭5804”“蒙迭5802”“小早谷”“一把箭”等品种;糜子有“紫杆红”“大白糜子”“黑乌皮”“大红糜子”等品种;葫麻有“苏联五和林”“匈牙利一号”“大头葫麻”“红葫麻”等品种。

20世纪70年代,引进黍子品种有“白黍子”和“青黍子”;引种小麦品种有“墨巴65”“墨巴66”“叶考拉”“他诺瑞”等;推广马铃薯品种有“虎头”“跃进”“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3号”“克新4号”“克新5号”“沙杂15号”等。高粱育种取得新进展,1976年根据内蒙古区域鉴定,东胜科技试验场培育的“黑龙11AX忻粱”,亩产664公斤,名列自治区第一名。

20世纪80年代,推广糜子品种主要是“内糜2号”和“内糜4号”,并进行大面积推广;推广种植谷子以“辽东黄”品种为主;引进荞麦品种有“黎麻道”和“固阳大三棱”;引种莜麦品种有“74028-25“晋燕2号”等;引种玉米品种有“京黄113”“吉单101”,推广品种有“四单8号”“兴单3号”“克单4号”等;引种小麦品种有“内麦9号”“内麦10号”等;引种马铃薯品种有“69-11”“克选6号”“内署5号”等,大面积推广品种为“克新1号”;引种和推广蔬菜品种主要有包心大白菜。1990年,农作物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玉米25%,糜子72%,小麦98%,马铃薯95%,蔬菜95%

二、化肥推广施用

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施用化肥甚少。20世纪70年代后,农民逐渐尝到了施用化肥增产的甜头,至20世纪80年代,化肥施用普及,并逐步摸索到科学施用化肥的方法。境内施用的化肥主要有尿素、磷酸二铵、三料磷肥、碳酸氢铵、硫铵等。

此外,20世纪70年代全县兴起腐殖酸肥料试制与推广热潮。1973年,首批制品经试验效果较好,随后生产量不断增加,至1976年产量扩大到5000吨。1977年全县大部分社队办起腐殖酸肥料生产厂点。因肥效较低及化肥大量推广,各生产厂点于1978年后陆续下马。

三、农药制造应用

1959年,根据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用野生药材试制成功土农药32种,有的经过试验效果良好。1980年,利用酒精、醋糟、酱糟和豆腐废液取代粮食,试验培养成功“7216”杀虫菌。境内农药的引进推广从1953年开始,先后引进推广赛力散、西力生、六六六、滴滴涕、福尔马林、波尔多液、敌百虫、敌敌畏、“一六○五”、辛硫酸、甲胺磷、硫环磷、乐果、拌种霜、DT粉等。使用的方法有拌种、浸种、喷雾等。

四、土壤改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展土壤改良技术活动。19581959年主要进行秋冬季深翻土地。1960年,采用铺沙和施马粪改良盐碱地25 442亩。做排子地、防涝沟及铺沙改造涝洼地3331亩,修梯田、施刀斤肥改良瘠薄坡地99 153亩,并采取种植、栽风界子、淤洪等方法改良沙地。20世纪70年代后,土壤改良的主要方式是以山洪澄地为主的农田改造。

五、塑料大棚推广

20世纪70年代,城郊蔬菜生产队开始推广塑料大棚种植蔬菜。19791981年大棚和陆地蔬菜对比试验,大棚蔬菜比陆地蔬菜亩产量高2倍~3倍。此后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推广面逐步扩大。

六、地膜覆盖技术推广

1980年引进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利用这种技术主要种植玉米、蔬菜和西瓜。经过对照试验,地膜覆盖种植比陆地种植的产量高40%左右。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方式正逐步推广。

七、蔬菜无土育秧

1985年,在有关科技人员指导下,羊场壕乡郝家圪卜村菜农刘铁锤利用炉灰渣或谷糠、营养液等进行芹菜、油菜、黄瓜、青椒等蔬菜的无土育秧获得成功。秧苗根多而粗短,提高了移栽成活率。1988年后,东胜城郊菜农普遍推广应用蔬菜无土育秧技术。

八、模式化栽培

1980年以来,逐步推广旱地糜黍模式化栽培技术,到1989年推广面积发展为5.1万亩,每亩比对照田增产32.8公斤。

九、农机具改制推广

20世纪50年代前期,试制推广七寸步犁、八寸步犁,并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拌种器、喷雾器、解放式水车等。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县掀起以滚珠轴承化为中心的农具改革高潮,装制轴承化、轮胎化平板车、制作推广密植双腿耧、三腿耧等农具,引进锅驼机。

20世纪60年代,引进推广柴油机、电动机、水泵、拖拉机等。

20世纪70年代后,农机具更新换代加快,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运农耕机具更新为主,碾米机、磨面机、饲料粉碎机、拖拉机等逐步普及。

十、畜禽改良

20世界50年代至60年代,引进三河种公牛与当地母牛交配繁殖,引进苏联阿黑马与当地马交配,引进荷兰牛、三河牛与当地牛交配。20世纪70年代,新疆细毛羊、茨盖羊与当地羊杂交,引进巴克夏猪、约克夏猪与当地猪杂交。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德长毛兔和外地火鸡、五七九鸡进行试养,引进小尾寒羊进行繁殖和育肥试验,引进安哥拉种公羊与当地羊杂交改良。至1990年,良种和改良牲畜占牲畜总头数的71.45%

十一、油松种植

1979年,灶火壕苗圃开始油松育苗试验,1982年育苗成功。同时经过在不同土质条件下栽培试验,取得一些科学数据后,迅速推广在荒山、荒坡种植油松。1985年,全市油松种植面积6876亩,到1990年,油松种植面积近3万亩,而且长势良好。

十二、小水面精养鱼

1987年,在布日都梁乡灶火壕村进行10亩小水面精养鱼攻关试验,共投放鱼苗150公斤。小水面精养鱼项目10月初结束,平均亩产鲜鱼255.9公斤,创产值1.15万元,取得明显经济效益。该项目试验的成功,为东胜市发展小水面精养鱼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