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8-12-29 11:57:18 来源:《伊克昭盟志 >> 伊克昭盟志(五) >> 卷三十七 科技 >> 第三章 科技普及 >>第六节 农牧民技术培训》
1959年,伊克昭盟开始对农牧民进行技术培训工作。当时的伊盟科委、科协对农村牧区工作比较重视,在农村建立许多科普组织。伊盟科协向基层科普组织分配的任务之一就是开展农牧民的技术培训。1961年,基层科普组织全面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每到农闲季节,各级科协和农牧业部门总要举办1次~2次培训班。有些地方开办技术夜校、业余技校等。一般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农牧民和有文化的青年人,都接受过程度不同的培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被迫中断。
1975年,伊克昭盟科技局成立,会同农牧业部门开展沼气技术员培训工作。1987年以后,科技部门、科协组织、群众团体、农牧林水和气象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
1984年,随着农牧业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受到伊盟盟委和行政公署的高度重视,决定从这一年开始,每年从地方财政拨出10万元专款,用于农牧民技术培训。伊盟科技处下设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站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培训经费采取国家拨款、部门集资、群众自筹三结合的办法。同年,全盟总投资22.27万元,培训农牧民技术员15 862人。
1985年以后,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培训经费逐年增加,培训的人员也相应增多。1987年,国家拨款、部门集资和群众自筹资金达到150万元,共培训农牧民29万人次,占全盟农牧民总数的30%。
农牧民技术培训的基本形式是:办训练班与实地技术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七结合”的培训方式,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综合培训与定向培训相结合;因时施教与因地施教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相结合;办校与办班相结合。培训的项目都是根据当年生产实际和各地经济特点,针对农牧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安排的。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种植业方面有良种引进、选育、推广技术,地膜覆盖操作技术、经济作物和中药材等栽培技术、果树栽培和防治病虫害技术、新农药使用技术、速生丰产林营造技术、化肥配制使用技术、畜群草库伦建设及优良牧草播种技术、植被保护技术等。养殖业方面有畜种改良、人工授精、畜疫防治及养鸡、养兔、养鱼、养奶牛、养猪、养蜂等专项技术。加工业方面有饲草料加工配制、柳编工艺、罐头制作、食品加工、果脯加工等技术。机械方面有农牧业机械使用与维修、风力发电机使用与维修技术等。其他方面有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打井、配套、修渠、打坝等技术。
农牧民技术培训的师资一是请外地专家学者来盟、旗讲学,集中培训;二是盟旗各方面的专业技术员分片包干讲课;三是基层农牧科技站的科技人员既讲课又实地指导。培训的教材以自编为主。几年内编印《短平快实用技术》《作物丰产栽培技术》《小麦糜子规范化栽培技术》《玉米及蔬菜地膜覆盖技术》《果树栽培技术》《小水面养鱼技术》等30多种教材,发行20多万册。辅之以录音、录像、科教电影、图片展览等手段。
经过培训的农牧民技术员,半数以上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专长作用。经抽样调查,仅靠技术培训的经济效益,全盟全年就可增加产值2812万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显著。
伊克昭盟农村牧区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种专业户、科技户、示范户不断增加。伊盟科技处从1986年开始建设科技示范体系,制定科技示范乡、村、社、户和示范乡镇企业的标准。到1987年底,全盟共建立科技示范乡8个,科技示范村52个,科技示范户1083个,科技示范乡镇企业6个,科技扶贫乡4个。
为推广适合伊盟农牧业生产建设的科技新成果,伊盟科技处从1987年开始建设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年初,抽调专人会同旗市科委进行调研,基本确定科技推广体系的模式,在全盟原有140个兽医站、19个农科站、11个综合服务站的基础上,进行新建、扩建和改建,使之更适用于伊盟的农牧业生产建设。年底,全盟已有56个比较正规的科技综合服务站,3个基层乡苏木科技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