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科学与研究之科技人员(一)

发表时间:2018-11-10 11:25:20    来源:《伊克昭盟志 >> 伊克昭盟志(五) >> 卷三十七 科技 >>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科技人员》

10.鄂尔多斯市科学与研究之科技人员.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仅有少量活动于民间的能工巧匠,如建筑工匠、皮毛匠、陶瓷制作工匠、金银器制作工匠等,不时有个别外来从事科学考察、社会调查的人员等。

1949和平解放不久,曲瀛桢、刘丕昌、金琦、杨之畅等一批科学技术人员由组织派遣从归绥等地来伊克昭盟支援经济建设。到1953年,盟级各部门中科技人员有26人,约占盟直属单位干部总数的4.6%。其中技术员6人(农林技术员2人,兽医技术人员4人),助理技术员7人(农林助理技术员4人,兽医助理技术员3人),实习生13人。1957年,全盟科技人员总数达到648人,约占全盟干部总数的11.7%。其中具有高等学历的439人,中等学历的209人。1964年,全盟科技干部总数1489人,约占全盟干部总数的20%,其中工程师12人,工程技术人员158人,农业技术人员628人,科学研究人员25人。1977年,全盟科技人员总数达3054人,约占全盟干部总数的16.8%,其中工程师、助理研究员4人,主治医师69人。1987年,全盟科技人员总数616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副研究员、正副主任医师共9人。

伊克昭盟科技人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伊克昭盟的科技人员多数来自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40年间,全国有80余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分配到伊克昭盟工作。据有关资料统计,从 196511119711231日,分配到伊克昭盟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有980人。

伊克昭盟各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学校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许多科学技术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伊克昭盟先后建立了伊盟卫生学校、伊盟师范学校、伊盟农牧学校、伊盟财经学校、伊盟工业学校、伊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伊盟分校、鄂尔多斯大学、鄂尔多斯农牧学院等10余所大中专院校,培养出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到19889月,全盟已有独立设置的职业中学14所,职业班92个(其中高中职业班49个),在校学生4029人,毕业学生1000人。

内蒙古自治区各直属单位下放到伊克昭盟的科技人员。从5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有关直属单位陆续下放了部分科技人员到伊克昭盟工作。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下放到伊克昭盟的十三级以下干部220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50余人。

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杭锦旗工人医院眼科大夫张旭永,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十几年来治疗眼科患者8万人次,施行手术1600多例,疗效达95%以上。在国内眼科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1988年,他所研制的“光学眼压计”被评为国家科技发明四等奖。乌审旗果树种植土专家冯兴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958参加辽宁兴城中国果树研究所举办的果树栽培学习班,奠定了果树栽培技术基础。30年来在乌审旗纳林河乡等地引进大苹果、梨、葡萄、水蜜桃等新品种计99种。他培育的红元帅苹果单株产量突破500公斤,国光单株产量1185公斤,居全自治区第一。红星、金冠在全区果品展评会上荣获第一。1982年,他的论文《果树引种及区域性试验报告》获内蒙古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由于科技工作成绩突出,他被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担任乌审旗多种经营站站长,被破格晋升为农艺师。吴自强,百花照像馆工人,与吴敬泽等合作研制的“伊克赛DN全能照像机”样机,获第1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银奖。赵旭勤,准格尔旗川掌乡勿图门村人1973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76被聘为川掌乡农民技术员。他先后引进了20多个优良农作物品种,全乡基本实现了农作物良种化。

在科技队伍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占有重要的比例。伊克昭盟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主要是蒙古族,还有少量的回族、满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科技人员。1959年,全盟少数民族科技人员99人,约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6.5%。1964年,全盟少数民族科技人员21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4.3%;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人,农业技术人员98人,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9人,教学人员11人。1977年,全盟少数民族科技人员517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16.9%。1987年,全盟少数民族科技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1人,中级职称的142人,其中工程师33人,农艺师46人,助理研究员9人,主治医师52人,讲师1人。伊克昭盟蒙医研究所蒙古族主任医师王永福(蒙名苏那木),对蒙医治疗和蒙医研究卓有成效。着有《加米乌力吉-18(加咪拉希加木吉拉)》《吉森乌尼素-27(桑塔拉尼日教)》《加咪扎拉楞桑满》《论关于希日的见解》《王永福医案》等9部医学着作,是鄂尔多斯享有盛名的蒙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