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科技开发史

发表时间:2018-08-03 19:53:29    来源:《伊克昭盟志 >> 伊克昭盟志(五) >> 卷三十七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研究 >>第一节 科技开发》

7.鄂尔多斯市科技开发史.jpg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遵照“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贯彻“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生产建设”的方针,立足地方资源,放眼国内外市场,以经济建设中的技术关键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对现有成果推广应用,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安排了增强技术开发后劲所必须的超前调研项目。

一、农牧林水

19771988年,伊盟科技安排项目199项,其中列入国家科委计划2项,列入自治区科委计划40项(“星火计划”6项),盟列项目157项(“星火计划”12项)。属于牧业方面的项目41项,农业方面的78项,林业方面的34项,水利方面的3项,气象方面的2项,农牧林水综合项目5项,其他36项。

1.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牧林全面试验

1979年成立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站,由自治区、盟和旗三方科技人员,于1980年开始试验工作。1985年进行阶段性成果验收,1986年列入国家科委计划。

该项目在准格尔旗贺家湾“皇甫川试验站水保科研试验基地”(7.7平方公里)和十三条试点小流域(110.3平方公里)上选点,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牧林全面发展的试验研究。

该项目在总课题下选设4个二级课题:

(一)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农林牧水综合治理的试验研究;

(二)基本农田建设和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研究;

(三)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试验研究;

(四)水土流失规律的观测研究。试验研究的指导思想以应用技术为主,试验、治理同步进行,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的基本方法。

1985年,皇甫川试验基地建立起从梁到坡、从坡到沟一整套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的综合治理样板。促进了“农田下川(沟),林牧上山”,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与比例。土地利用率由22.43%提高到62.89%,侵蚀模数逐年减少,平均减少1709/平方公里,治理面积701平方公里。皇甫川试验基地1979年农牧林副总产值为49 777元,1984年增长到130 795元,十三条试点小流域农林牧副总产值,由1979年的607 736元,增长到1983年的1 918 641元。土地生产率由1979年的3.66/亩,提高到1983年的11.6/亩,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87.63元,增长到1983年的237.95元。

2.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的试验

该项目1983年列入自治区科研计划,当年作项目准备,并成立“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抽调内蒙古林科院、内蒙古水利研究所和伊盟林沙研究所3个单位部分科技人员参加此项工作,确定廖茂彩(内蒙古林科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为项目总牵头人。1984年正式开题,本项目以乌审旗的乌审召、乌兰陶勒盖国营治沙站和图克苏木的部分沙地为试验研究基地,总面积13.06万亩,流沙占90%。

该项目设3个三级课题:

(一)流动沙地人工植被建立的研究;

(二)毛乌素沙地的植被封育保护;

(三)更新改造及人工饲料林基地建立的研究。建立毛乌素沙地以牧为主、林牧农相结合的基本结构模式及多种经营综合发展途径的研究,共分13个专题进行试验研究。

1985年,同日本签订了在毛乌素沙地共同进行《浸透灌溉开发研究》协议书和《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中日合作意向书》。19863月,中日正式合作研究。合作形式:

(一)浸透灌溉开发研究,由日本国际技术交流会无偿向中方提供技术,中方在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中心提供试验用地。双方各负担器材经费2500万日元,合作期限2年。

(二)沙地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研究,系以日本国立鸟取大学沙丘利用研究所为首,组合府立京都大学、国立岗山大学等13所高等学校有关学科的专家来华工作,其经费系由日本民间团体予以资助。中方由内蒙古林科院牵头,连同内蒙古水利研究所、伊盟林沙研究所3个单位的科技人员,在试验现场和日方科学家合作研究。

浸透灌溉于19865月下旬开始,在1公顷小型沙地上安装浸透灌溉器材、设备,种植葡萄、芦笋、樟子松、沙地柏及豆科优良牧草等植物。沙漠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的研究,提高草场生产能力的研究,沙地结构与动态的预测,沙地多种经营的开发研究,沙地水资源的利用及灌溉方式的研究等课题正在研究之中。1988年建立牧科户38户,沙漠治理面积达4666公顷,其中飞播牧草2660多公顷,人工造林440公顷,人工种植牧草66公顷,道路防沙133公顷,扶持牧户治沙666公顷,种植果树、玉米和多效益经济作物等146公顷。

3.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培育

1974年,在伊盟改良站的主持下,由盟和各有关旗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盟育种区绵羊改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在毛乌素沙区培育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规划和鉴定标准。这一计划报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确定育种区为乌审旗、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和杭锦旗的36个乡(苏木)、2个牧场、1个林场。项目主持单位是伊盟家畜改良站。1977年,伊盟科委将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工作列入科研计划,内蒙古自治区科委也从经费及技术上给予了很大支持。1976年、1977年对全盟鄂尔多斯细毛羊培育进行了全面普查,召开育种工作会议,修改了《鄂尔多斯细毛羊育种方案》和《鄂尔多斯细毛羊鉴定标准(试行稿)》。19835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局和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联合主持的鄂尔多斯细毛羊标准审定会议,正式审定通过鄂尔多斯细毛羊企业标准,由自治区标准局批准颁布试行。经有关专家论证,认为鄂尔多斯细毛羊类型基本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羊毛品质及生产性能等均已达到和超过育种规划指标,数量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显着,已具备了新品种的条件。

198446月中旬,有关方面对鄂尔多斯细毛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预备鉴定,普查了育种区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39个乡(苏木、场)、270个村(嘎查)、1374个合作社的鄂尔多斯细毛羊25万多只,为1985年新品种验收命名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鄂尔多斯细毛羊是毛用型细毛羊,体质结实,体格中等,剪毛量高,羊毛品质好,对毛乌素沙区风沙多、气候干旱、草场生产力低等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成羊公羊平均剪毛量为10.95公斤,毛长9.37厘米,净毛率38.32%,剪毛后体重为63.78公斤。成羊母羊平均剪毛量5.37公斤,毛长8.35厘米,净毛率46.69%,剪毛后体重38.53公斤。成羊羯羊屠宰率为43.73%,净肉率33.4%,经产母羊生殖率为105112%。鄂尔多斯细毛羊羊毛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纺织性能。

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于1985521日正式通过内蒙古自治区鉴定。

4.伊盟旱地糜子(大样方)开发

该项研究自1983年开始,由盟农业处高级农艺师魏仰浩担任技术组长,主持研究。课题组5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4人,技术员15人,农民技术员28人。

该项目于1986年通过鉴定验收。累计完成面积175 807亩,其中沟塔地39 002亩,分布在东胜市(今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杭锦旗的26个乡,2200余农户。共完成总产2258.3万公斤,平均亩产128.4公斤,增产43.9公斤,其中沟塔地平均亩产196.5公斤,超计划9.3公斤;旱梁地平均亩产109公斤,超计划11.6公斤,总增糜子772.5万公斤,总增纯收入264.1万元。该项目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在全盟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

5.伊盟中低产田小麦(大样方)开发研究

该项目1983年开题,1985年结束,19867月正式通过鉴定验收。

该项目研究有32个单位,76名技术人员参加协作攻关。其中农艺师8名,助理农艺师11名,农民技术员23名。动员了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沿河17个乡、7个重点村、20个重点示范社的3.5万户农民进行了此项工作。3年共计完成面积19万公顷,占沿河小麦播种面积的64%,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1.2%,总增产粮食127万公斤,三年累计新增产值570.1万元。培训农民技术员11844人次。

该项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了大量的资料,通过试验研究,明确了限制沿河小麦产量的成因。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实行了分区技术组装,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技术配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6.无定河流域果树丰产技术开发研究

该项目于1982年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科研计划,19879月通过鉴定验收。

该研究由盟农艺师何石曾牵头,盟和乌审旗多种经营站技术人员参加。以乌审旗纳林河乡、河南乡和鄂托克前旗城川乡等11个成片果园(总面积996亩)为基点,确定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为丰产技术措施。先后6年时间,通过调查研究,辅之以十区试验,总结出一整套适宜当地条件的丰产栽培技术,使24公顷初结果树长势良好,42.4公顷果期果树在1980年、1981年两年平均总产18.275万公斤。1987年提高到70.165万公斤。一二级的好果率由原来55%提高到88.3%,单产提高2.8公斤。6年时间累计增产果品319.58万公斤,增加收入116.33万元(6年平均每公斤单价0.36元)。

7.高效益家庭牧场

该项目1987年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科研计划,当年在乌审旗沙尔利格、陶利、图克、嘎鲁图和乌审召5个苏木落实了114户牧户进行试验推广。据对103户的调查,发展速度比较快。

1987年底,103户牧户建起412个畜群草库伦,面积达9433公顷,户均4个草库伦,户均草库伦面积91.5公顷;打井118眼;种植优良牧草431.8公顷,产草54.2万公斤,户均4.19公顷,户均产草5200公斤;种植精饲料939亩,产饲料25.8万公斤,户均0.6公顷多,户均产饲料2500公斤。青贮饲料48.3万公斤,户均4700公斤。牲畜头数由1982年的10 159个绵羊单位增加到19 855个绵羊单位。百亩草场产值为556元,是全盟157.1元的3.5倍。种植灌木509公顷,户均5.13公顷,种植乔木30万株,户均近10 000株。治沙3346公顷多,户均32.4公顷。拥有柴油机、粉碎机、铡草机、粮食和饲料加工机具、小四轮、拖拉机等253台(套),户均2.5台(套)。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1982年实行草畜双承包时,这些牧户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左右,到1987年增加到1183元,五年增长5.9倍,扣除物价上长因素,增长幅度较大。

1988年,全盟开展高效益家庭牧场推广450户,其中伊金霍洛旗75户,乌审旗300户,鄂托克旗25户,鄂托克前旗25户,杭锦旗25户,正在实施当中。

8.小口面精养鱼高产技术开发

该项目1984年列入伊盟科技处计划,1987年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科委“星火计划”,由伊盟科技处农牧科牵头协调全盟各有关旗市水产站、科委进行实施。

精养鱼技术是1986年从北京水产研究所引进的精养鲤鱼饲料配方、饲养技术及饲料成型设备。1987年全盟精养鱼水面面积33.3公顷,集中在伊金霍洛旗。其中成鱼精养水面面积16.18公顷,总产成鱼12.75公斤,平均每公顷产4012公斤。养大规格鱼种17.1公顷,除了红碱淖鱼种场6.6公顷水面因旱灾每公顷产594公斤外,其余10.1公顷,每公顷产3927.7公斤。

1988年,全盟实现小水面精养鱼计划水面面积109.2公顷,其中伊金霍洛旗53.9公顷,达拉特旗26.6公顷,准格尔旗1.2公顷,杭锦旗10公顷,乌审旗6.6公顷。单产指标4500公斤,平均饵料系数11.5左右。

1988年新购进饵料加工机9台,初步形成了饵料加工服务体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