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概况

发表时间:2018-09-01 16:10:49    来源:《鄂托克前旗志 >> 概述 >>概述》

10.鄂托克前旗.jpg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北纬37°44′~38°44′之间,东经106°26′~108°32′之间,为毛乌素沙漠的腹地。北与鄂托克旗相依;东与乌审旗相连;南与陕西靖边、定边两县及宁夏盐池县毗邻;西与宁夏陶乐县、灵武县接壤。

总面积12 504.9平方公里。地势从布拉格苏木到三段地乡呈南北脊型,分别向东南西北倾斜,海拔最高点在布拉格与三段地交界处为1564米,最低点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交界处为1160米,境内海拔一般在13001400米之间,地貌类型分梁、滩、沙3种。梁地占全旗总面积的31.46%,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下水埋藏较深,多数地区在50米以下,个别地区超过70米;滩地、沙地分别占全旗总面积的7.94%和60.53%,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毛乌素沙地腹部,地下水位23米。东南流沙呈西北—东南条带状,与滩相间分布。

鄂前旗属中温带温暖型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干旱,风多,沙大,日照长,辐射强,冬寒长,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年平均降雨量140350毫米,最多340350毫米,最少95.7毫米。年蒸发量25002700毫米,是降水量的10倍左右。年平均气温6.78.0℃。年日照时数2700多小时。无霜期短而多变,一般是145180天。枯草期长,气温比较温暖,光热条件比较好,适宜于牧草生长,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4%。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两条小河流,即东南部的萨拉乌素河(红柳河),西部的水洞沟。河水水质较好,可大力发展灌溉与养殖业。地下水位高,年开采量可达7.4亿多万吨。土壤类型多样,其中主要有:风沙土,占60.62%,灰钙土占18.37%棕钙土占8.25%,草甸土占6.51%栗钙土占4.6%。还有其它土类共8种。发展农牧林业和多种经营有着广阔的前景。

早在旧石器时期,鄂前旗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鄂前旗地在夏朝,曾为北羌、熏、鬻、鬼方、玁狁、义渠、朐衍、匈奴、鲜卑、乌桓、羌等部族的游牧或驻牧地;自秦始,隶属北地郡、上郡、朔方郡、大夏幽州、灵武郡、灵州、宥州、延绥路、宁夏卫;明朝成化以后,蒙古族鄂尔多斯各部陆续进驻,鄂前旗为扣克特·锡巴固沁和乌拉特·唐古特部落的驻地;清初,将上属右翼诸部划为一旗,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民国时期改为鄂托克旗,鄂前旗为鄂旗南境。

1980812日,国发208号文件批准分设鄂托克前旗,同时增设敖勒召其镇。同年111日与鄂托克旗分开办公。1983715日搬迁至敖勒召其镇。同年体制改革时,将牧区公社改为苏木,大队改为嘎查;农区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

鄂前旗共辖7个苏木,3个乡,1个镇,1个国营牧场。旗人民政府设在敖勒召其镇,在吉拉苏木境内。1981年兴建,房屋、街道、园林三者同时建设,到1990年,镇区基本建设投资3638万元,办公楼、营业楼拔地而起,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型草原小镇初具规模。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旗14 691户,63526人,其中汉族42 617人,占总人口的67.1%,蒙古族20 848人,占总人口的32.8%。旗内还有回、满、藏、苗、土家、鄂温克等6个少数民族,共61人,占总人口的0.069%。人口密度东南稠,西北稀,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5.11人。

境内矿藏和土特产资源丰富。布拉格苏木境内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下,储藏着极其丰富的石膏,地质矿藏量达1.2亿吨,矿层厚度16米。北大池、苟池、敖包池、公布井、明水湖盛产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中北大池盐湖总面积39平方公里,现有盐田1.4平方公里,年产盐600015 000吨。碱、芒硝、煤、石油、天然气等正在开发利用。此外,境内生长的名贵大宗药材甘草,生长面积246万亩,开发早,产量高,品位优,闻名中外,远销东南亚。麻黄,生长面积100万亩,可供一个年产2050吨麻黄素厂家作原料。野生药材还有枸杞、银柴胡、大黄、益母草、车前、大蓟、小蓟、白蒺藜、桃仁、杏仁、锁阳等。营养价值较高的沙耳、发菜、蘑菇也都有一定数量的出产。

鄂前旗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内蒙古创建的老解放区之一,是陕甘宁边区通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交通要道。早在19365月,中央西征红军根据毛泽东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精神,在定边成立蒙古工作委员会,建立蒙汉游击队,解放了三段地、二道川。10月,三段地工委成立,发展地下党员,成立三段地、二道川苏维埃政府,组建地方武装。194111月城川解放,成立了蒙古委员会。为争取解放、自由、民主、平等,这里的蒙汉人民与封建王公贵族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生死博斗,许多英雄儿女献出生命。

 

上一篇:乌审旗概况

下一篇:鄂托克旗概况